标签 Windows 下的文章

使用autoconf解决可移植性问题

昨天在编译项目代码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错误:

xx_base.h:72:2: 错误:#error "One of _BIG_ENDIAN or _LITTLE_ENDIAN must be defined."

这是预编译器的错误输出。原因很明显:预编译器在处理xx_base.h时没有发现_BIG_ENDIAN或_LITTLE_ENDIAN的定义,#error预处理宏输出了如上错误。下面是出现错误位置的源码片断:

/* xx_base.h*/
#if defined(_BIG_ENDIAN)
… …
#elif defined(_LITTLE_ENDIAN)
… …
#else
#error "One of _BIG_ENDIAN or _LITTLE_ENDIAN must be defined."
#endif

xx_base.h是部门一基础库中的一个头文件,上面的做法对于基础库自身来说并无太大问题。基础库的Makefile通过检测CPU类型定义了对应的字节序宏,并在编译时作为gcc的命令行选项传入:

/* Makefile */
ifeq ($(CPU), x86)
        DEFS += -D_LITTLE_ENDIAN
else ifeq ($(CPU), sparc)
        DEFS += -D_BIG_ENDIAN
else
        $(error $(CPU) is not supported!)
endif

但是一旦这个基础库被某项目复用,且该xx_base.h文件被项目代码引用,编译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各个项目的Makefile中并没有定义_LITTLE_ENDIAN或_BIG_ENDIAN宏。如果基础库不做修改,那么复用该基础库的项目代码中就都需要考虑这两个宏的定义问题。这未免有些"强加"的意味,对于一个几乎被所有项目复用的基础库而言,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妥。

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个思路是如果基础库在发布后依旧携带这些宏的定义,那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了。在很多使用autotools(包括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等)协助进行代码构建的开源包中经常会看到一个名为config.h的源文件,那里面包含了与移植相关的宏定义。这个config.h是configure脚本根据config.h.in模板自动生成的。

我们的基础库如果完全用autotools改造显然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一来以前编写的一些构建脚本就要被全部抛弃,能否折中一下呢:利用autoconf生成config.h,但不输出Makefile,依旧使用原先的Makefile?

实验证明这样是可以的。只需对configure.in(或configure.ac)做一些调整即可,将类似AC_CONFIG_FILES([Makefile src/Makefile src/example/Makefile])这样的代码从configure.in中移除即可:

#                                               -*- Autoconf -*-
# Process this file with autoconf to produce a configure script.

AC_PREREQ([2.64])
AC_INIT([baselib], [1.0.0], [xx@gmail.com])

AC_CONFIG_HEADERS([include/config.h])

# Checks for header files.
AC_CHECK_HEADERS([stddef.h stdlib.h string.h])

# Checks for typedefs, structures, and compiler characteristics.
AC_TYPE_SIZE_T

# Checks for library functions.
AC_FUNC_MALLOC
AC_CHECK_FUNCS([memset])

AC_OUTPUT

AC_CONFIG_HEADERS这句是关键!修改完configure.in后,执行autoheader,我们就会在include下发现config.h.in模板文件被生成了出来。执行autoconf生成的configure脚本后,我们在include下就得到了config.h。

下面就是在config.h中加入我们期望的宏。在我们的问题中,我们希望在configure时可以探测到当前host所用的字节序(endianess),并将结果反映到config.h中。幸运的是autoconf内置了字节序的测试宏AC_C_BIGENDIAN。增加了AC_C_BIGENDIAN测试宏的configure.in经过autoheader处理后得到的config.h.in文件中多了如下这组代码:

/* Define WORDS_BIGENDIAN to 1 if your processor stores word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byte first (like Motorola and SPARC, unlike Intel). */
#if defined AC_APPLE_UNIVERSAL_BUILD
# if defined __BIG_ENDIAN__
#  define WORDS_BIGENDIAN 1
# endif
#else
# ifndef WORDS_BIGENDIAN
#  undef WORDS_BIGENDIAN
# endif
#endif

在Sun SPARC小机上运行configure,我们得到的config.h中有关字节序的宏定义代码如下:
/* Define WORDS_BIGENDIAN to 1 if your processor stores word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byte first (like Motorola and SPARC, unlike Intel). */
#if defined AC_APPLE_UNIVERSAL_BUILD
# if defined __BIG_ENDIAN__
#  define WORDS_BIGENDIAN 1
# endif
#else
# ifndef WORDS_BIGENDIAN
#  define WORDS_BIGENDIAN 1
# endif
#endif

config.h中定义了WORDS_BIGENDIAN宏,说明Sun Sparc小机采用的是BigEndian。这样只要基础库的头文件都在最开始包含了config.h,那么上面的问题就解决了。

不过有些朋友不喜欢WORDS_BIGENDIAN这个宏的命名,想自己给标识字节序的宏命名,比如BASELIB_IS_BIGENDIAN。那么我们如何来支持呢?这里我也找到了一个办法:

首先,就是手工编辑config.h.in(注意这之后你就不要通过autoheader生成config.h.in了),在结尾加上这样一行:
#undef BASELIB_IS_BIGENDIAN

然后,修改configure.in,通过AC_DEFINE来定义一个新的BASELIB_IS_BIGENDIAN宏:

AC_C_BIGENDIAN
if test $ac_cv_c_bigendian = yes; then
    AC_DEFINE(BASELIB_IS_BIGENDIAN, 1)
fi

我们通过AC_C_BIGENDIAN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是否定义BASELIB_IS_BIGENDIAN宏,ac_cv_c_bigendian显然是AC_C_BIGENDIAN内置的一个变量,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模仿其命名规则得到其他测试宏内置的变量。

最后,执行autoconf和configure,我们就可以在include/config.h的结尾看到这样一行定义:
#define BASELIB_IS_BIGENDIAN 1

AC_DEFINE不一定非要与测试宏绑定在一起,它的用法很灵活。如果我们的代码中需要根据不同操作系统的类型来调用不同的代码,那么我们需要在config.h中放置几个标识操作系统类型的宏,比如BASELIB_LINUX和BASELIB_SUNOS。和BASELIB_IS_BIGENDIAN一样,我们首先需要手工编辑config.h.in,增加如下两行代码:

#undef BASELIB_LINUX
#undef BASELIB_SUNOS

然后,修改configure.in,加入自定义的OS测试代码,并且定义对应的宏:

os=`uname -s`
case $os in
    Linux)
        AC_DEFINE(BASELIB_LINUX, 1)
        ;;
    SunOS)
        AC_DEFINE(BASELIB_SUNOS, 1)
        ;;
    *)
        AC_ERROR([host is unsupported.])
        ;;
esac

最后,执行autoconf和configure。如果我们在redhat上,我们就会在config.h中看到如下代码:

#define BASELIB_LINUX 1
/* #undef BASELIB_SUNOS */

autoconf也内置了一系列系统类型测试宏,比如AC_CANONICAL_SYSTEM(依赖install-sh、config.sub和config.guess三个脚本),其测试后的结果放在了$host变量中,你也可以通过判断$host变量来确定到底在config.h中定义哪个宏。

使用Make的命令行变量

有了BuildBot搭建的持续集成环境还远未结束,具体的构建脚本还得自己来写。我们用的是Make工具,对应要编写的脚本就是Makefile。

Make是日常代码构建常用的工具,尤其是绝大多数C和C++项目都会将Make作为首选构建工具。平时多数情况大家都是直接敲入make命令便开始了构建过程,很少有人为make传入什么参数的(调试Makefile的情况除外)。但是有些时候自定义的Make命令行变量还是很有用处的,特别是在将Make与持续集成环境集成的时候。

实际上这个话题是源于我在搭建持续集成环境时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的产品的目标之一就是支持在不同平台上运行。这样我们需要在不同平台下都能进行构建,这也要求我们的Makefile可以自适应多种环境。以前的产品没有多平台运行的需求,其Makefile的实现也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做平台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对Makefile脚本做了调整,不过虽然其可以满足在多平台上Build的要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Build前需手工修改Makefile中的某些开关变量,比如是进行64bit编译还是32bit编译等。

这样的Makefile是不能用于持续集成环境下的多平台构建的,因为是自动构建,我们无法在中间进行人工干预。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Make命令行变量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的C源文件和对应的Makefile:

/* foo.c */
int main() {
    printf("sizeof(long) = %d\n", sizeof(long));
}

#
# Makefile
#

CMODE = 64-bit

ifeq ($(CMODE), 64-bit)
    CFLAGS += -m64
endif
   
all:
    gcc $(CFLAGS) -o foo foo.c   

显然Makefile中CMODE的取值不同,编译出的foo执行的结果就不同。但我们确有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控制CMODE的值来决定Build结果。我们不想改动Makefile,我们可以通过Make的命令行变量设置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在执行make时传入"CMODE=32-bit"这个参数即可让Build过程按照非64位方式进行。

一般的带命令行变量的make命令格式是:make [variable1=value1 variable2=value2 ... ... ]。make命令行中传入的变量会覆盖Makefile文件中定义的同名的并且没有使用override修饰的变量。命令行上的变量的赋值也可以用支持直接展开的:=赋值符号。

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在BuildBot的build factory实例化时传入带参数的step了,即可以通过不同参数来控制在各个平台上的自动构建了。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