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 下的文章

使用命令行方式开发Android应用

这两天参加了一个Android开发入门培训,讲师的水平不敢恭维,课讲的基本上也是一塌糊涂,不过通过这次培训,我算是达到了Android开发快速入门的预期目标。

一般来说Android应用开发的标准工具组合是JDK + Android SDK + ADT (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 + Eclipse,大家基本上是通过IDE GUI进行开发操作的。不过我个人更喜欢命令行,所以这次我也尝试探索了一下使用命令行方式开发Android应用的方法。

入门的第一步就是搭建开发环境。关于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的资料早已汗牛充栋,不过我也看了一下这些资料多是关于如何在Windows下使用Eclipse搭建环境的,而在Linux环境下不用Eclipse的手工搭建环境的资料甚少。而我用的是Ubuntu 10.04,所以在这里我想说说Ubuntu下搭建Android开发环境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

Android应用主要用Java语言开发,所以JDK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关于JDK的安装以及环境变量配置,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在Ubuntu下安装的是Oracle(原Sun)提供的JDK 1.6版本。

Android开发环境搭建的核心就是SDK。不过大陆的程序员们真的很悲哀,原因你懂的。为了下载一个SDK,到处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啊,好不痛苦。不过还好,领导们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线生机。那就是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这里可以下载到Android SDK相关组件包。

首先你可以下载这个库的导航文件repository.xml(wget -c 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repository.xml)。打开这个文件,通过里面的注释你会看到这个文件大约包含了四个部分:
. PLATFORMS
. PLATFORM-TOOLS
. TOOLS
. DOCS

这恰恰是Android SDK包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 其中TOOLS对应的就是Android SDK Tools,主要用于SDK自身组件安装、卸载管理,提供模拟器工具以及其他开发所需的第三方工具。
. 其中PLATFORMS对应的是Android SDK Platform,这些包为Android应用开发提供了各个版本的虚拟设备(AVD)。比如Android 2.2、Android 2.3.3等虚拟设备。
. 其中PLATFORM-TOOLS对应的是Android SDK Platform-tools,这些包提供了与虚拟设备管理和调试相关的工具,如ADB。

我们如何通过这些组件包来组装成一个完整的Android SDK包呢?步骤大致如下:
. 下载Android SDK Tools包,也就是Repository中对应的TOOLS部分。我这里找到的是tools_r11-linux.zip(wget -c 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tools_r11-linux.zip)。
. 在本地建立android-sdk-linux_86目录,将下载的tools_r11-linux.zip放到该目录下,解压,我们得到tools_r11-linux目录。
. 将android-sdk-linux_86目录下的tools_r11-linux目录改名为tools。
. 在android-sdk-linux_86目录下建立两个新目录:add-ons和platforms。(如果没有这两个目录,下一步中的android启动会失败)
. 进入android-sdk-linux_86/tools下,执行./android,启动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
. 在启动的Android SDK and AVD Manager对话框的"Installed Packages"里你会看到我们已经安装了“Android SDK Tools, revision 11”。

到这里,我们算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有两种方式继续我们的安装过程:
一种是通过SDK/AVD Manager在线安装SDK其余组件。在"Installed Packages"里点击"Update All"按钮,等待一会,你会看到可以安装的组件。这里我们至少需要一个Platform包(比如Android 2.3.3 API 10, revision 1)以及Platform-tools包(比如Android SDK Platform-tools, revision 4)。选择你要的组件包后,就可以install了。安装后,一个完整的Android SDK就呈现在你的眼前了。这种方式也是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了。

另外一种是离线安装方式。如果你和我一样,使用的是公司的代理网络,那么你很可能无法在线安装,即使SDK/AVD Manager支持配置网络代理。这样你就需要进行离线安装了,也就是需要你手工下载各个组件包,然后安装到指定的目录下。我这里就做了如下操作:
. 执行下面命令下载各组件包:
  wget -c 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android-2.2_r02-linux.zip
  wget -c 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android-2.3.3_r01-linux.zip
  wget -c http://dl-ssl.google.com/android/repository/platform-tools_r04-linux.zip
. 将android-2.2_r02-linux.zip拷贝到android-sdk-linux_86/platforms目录下,并解压。
. 将android-2.3.3_r01-linux.zip拷贝到android-sdk-linux_86/platforms目录下,并解压。
. 将platform-tools_r04-linux.zip拷贝到android-sdk-linux_86目录下,解压,并改名为platform-tools。

至此,SDK各组件安装完毕。执行tools/android,在"Installed Packages"下,你就会看到上述已经安装的组件包了。(笔者最后又发现了一个可以下载Android SDK的地方:http://dl.google.com/android[/android-sdk_r08-linux_86.tgz],在这里你下载到的SDK包内platforms和add-ons目录都已经建立完毕了,SDK tools在tools目录下,其余组件的安装方法和上面一致。)

为了方便后续使用,我们可将SDK目录下的platform-tools和tools两个路径添加到PATH环境变量中。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创建一个虚拟设备了。Android虚拟设备其实是一组配置,tools下的emulator使用这些配置启动一个特定版本的Android模拟程序,用来部署、运行和测试你开发的Android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android list targets"命令来查看当前系统中可以创建哪些平台的虚拟设备,在我的系统下,这条命令的执行结果如下:

Available Android targets:
id: 1 or "android-8"
     Name: Android 2.2
     Type: Platform
     API level: 8
     Revision: 2
     Skins: WVGA854, QVGA, WVGA800 (default), WQVGA400, WQVGA432, HVGA
id: 2 or "android-10"
     Name: Android 2.3.3
     Type: Platform
     API level: 10
     Revision: 1
     Skins: WVGA854, QVGA, WVGA800 (default), WQVGA400, WQVGA432, HVGA

我们有两个Platform可选,这里我们创建一个Android 2.3.3的虚拟设备。创建的命令如下:

$> android create avd -n helloandroid -t 2
Android 2.3.3 is a basic Android platform.
Do you wish to create a custom hardware profile [no]

Created AVD 'helloandroid' based on Android 2.3.3,
with the following hardware config:
hw.lcd.density=240
vm.heapSize=24
hw.ramSize=256

其中-n 用于指定avd的名字,-t则用于指定platform,也就是target,之前我们已经列出系统中的Targets,我们只需选择一个,并使用target的id即可。

创建后,我们可以通过android list avd来查看系统中都创建了哪些avd:
$> android list avd
Available Android Virtual Devices:
    Name: helloandroid
    Path: /media/winD/tonybai/android-sdk-linux_86/.android/avd/helloandroid.avd
  Target: Android 2.3.3 (API level 10)
    Skin: WVGA800

有了avd,我们就可以启动emulator了。执行emulator -avd helloandroid,我们得到了如下错误信息:
“emulator: ERROR: the user data image is used by another emulator. aborting”

这条错误信息的字面意思是有另外一个emulator使用了这个avd,但是我找了半天,发现我并未启动任务其他emulator,系统进程列表中也没有其他emulator的信息。又到网上找了一些资料,都说是因emulator异常退出,导致没有解锁avd配置目录下的.lock文件导致的。但我到avd配置目录下,根本没有找到什么.lock文件。

我又通过调试模式执行了一遍:emulator -avd helloandroid -verbose -debug-all,这回我得到的信息如下:
… 这里省略了几百行日志….
emulator: found system.img in search dir: /media/winD/tonybai/android-sdk-linux_86/platforms/android-2.3.3_r01-linux/images/
emulator: found userdata-qemu.img in content directory
emulator:     locking user data image at /media/winD/tonybai/android-sdk-linux_86/.android/avd/helloandroid.avd/userdata-qemu.img
emulator: ERROR: the user data image is used by another emulator. aborting

从上面的错误日志来看,似乎emulator在对userdata-qemu.img加锁时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古怪了些。我的SDK部署在FAT32分区,难道是跨分区文件锁有问题。无奈下把SDK搬移到我的HOME路径下,并修改PATH环境变量。重新启动emulator,这回emulator启动成功了。不过第一次启动emulator可真是够慢的,大约有5、6分钟之多,才看到Android的界面。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emulator启动的模拟器画面太大,出了屏幕边界(我的本子是12寸屏幕的)。我们来修改一下avd的配置,调整屏幕属性:

在android-sdk-linux_86/.android/avd/helloandroid.avd目录下,我们打开config.ini,将下面三项配置:
hw.lcd.density=240
skin.name=WVGA800
skin.path=platforms/android-2.3.3_r01-linux/skins/WVGA800
修改为:
hw.lcd.density=160
skin.name=HVGA
skin.path=platforms/android-2.3.3_r01-linux/skins/HVGA

重新启动emulator,这回整个模拟器的画面都在屏幕以内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创建我们第一个HelloAndroid工程了。在~/proj/android下建立helloandroid目录,进入helloandroid目录,执行下面命令:

$> android create project –name helloandroid –activity HelloAndroid –path ./ –package com.examples.helloandroid –target 2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src/com/examples/helloandroid
Added file ./src/com/examples/helloandroid/HelloAndroid.java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bin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libs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values
Added file ./res/values/strings.xml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layout
Added file ./res/layout/main.xml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drawable-hdpi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drawable-mdpi
Created directory /home/tonybai/proj/android/helloandroid/res/drawable-ldpi
Added file ./AndroidManifest.xml
Added file ./build.xml
Added file ./proguard.cfg

Build该工程: ant release(注意对于2.3的SDK,ant要使用1.8以上版本)。一切很顺利,Build成功后,在bin下面出现了"helloandroid-unsigned.apk"文件。

那么如何将apk文件部署到模拟器中运行呢?如果系统内仅有一个device在运行(可通过adb devices命令查看),那么我们可以直接执行ant install,这样我们的apk就会自动被部署到emulator中了(这期间使用的是调试版的数字签名)。

部署后,你就会在emulator的界面上看到一个绿机器人图标且名字为“HelloAndroid”的程序了。点击其执行,我们得到一行文字:Hello World, HelloAndroid。这个文字是工程被创建时默认自带的,你当然也可以修改它了。

另外如果要卸载这个应用也很简单,执行ant uninstall就是了。

如果系统有多个AVD在运行,那么我们同样可以通过adb命令来选择一个device安装我们的应用,如果一个device的名字是emulator-5554(通过adb devices查看),那么我们可以先执行ant debug,生成bin/helloandroid-debug.apk,然后通过"adb -s emulator-5554 install bin/helloandroid-debug.apk"将应用安装到emulator-5554上去。

使用Make的命令行变量

有了BuildBot搭建的持续集成环境还远未结束,具体的构建脚本还得自己来写。我们用的是Make工具,对应要编写的脚本就是Makefile。

Make是日常代码构建常用的工具,尤其是绝大多数C和C++项目都会将Make作为首选构建工具。平时多数情况大家都是直接敲入make命令便开始了构建过程,很少有人为make传入什么参数的(调试Makefile的情况除外)。但是有些时候自定义的Make命令行变量还是很有用处的,特别是在将Make与持续集成环境集成的时候。

实际上这个话题是源于我在搭建持续集成环境时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我们的产品的目标之一就是支持在不同平台上运行。这样我们需要在不同平台下都能进行构建,这也要求我们的Makefile可以自适应多种环境。以前的产品没有多平台运行的需求,其Makefile的实现也就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在做平台移植的过程中,我们对Makefile脚本做了调整,不过虽然其可以满足在多平台上Build的要求,但是在某些情况下Build前需手工修改Makefile中的某些开关变量,比如是进行64bit编译还是32bit编译等。

这样的Makefile是不能用于持续集成环境下的多平台构建的,因为是自动构建,我们无法在中间进行人工干预。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Make命令行变量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看下面的C源文件和对应的Makefile:

/* foo.c */
int main() {
    printf("sizeof(long) = %d\n", sizeof(long));
}

#
# Makefile
#

CMODE = 64-bit

ifeq ($(CMODE), 64-bit)
    CFLAGS += -m64
endif
   
all:
    gcc $(CFLAGS) -o foo foo.c   

显然Makefile中CMODE的取值不同,编译出的foo执行的结果就不同。但我们确有这样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控制CMODE的值来决定Build结果。我们不想改动Makefile,我们可以通过Make的命令行变量设置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在执行make时传入"CMODE=32-bit"这个参数即可让Build过程按照非64位方式进行。

一般的带命令行变量的make命令格式是:make [variable1=value1 variable2=value2 ... ... ]。make命令行中传入的变量会覆盖Makefile文件中定义的同名的并且没有使用override修饰的变量。命令行上的变量的赋值也可以用支持直接展开的:=赋值符号。

有了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在BuildBot的build factory实例化时传入带参数的step了,即可以通过不同参数来控制在各个平台上的自动构建了。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