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k8s 下的文章

TB一周萃选[第8期]

本文是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TB一周萃选[第8期]”的归档。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但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

——卡尔·萨根 《暗淡蓝点》

笔者注:那个光点所指的是1990年旅行者1号于距地球64亿公里处最后一次回望母星的照片中的地球,它只是一个占用2-3个像素的光点。

img{512x368}

这一周,我们被“超级月亮”、“红月亮”、“月全食”等关键字刷屏了。月全食并不是稀罕物,据说一般2年就会有一次,而且由于是体格巨大的地球遮住月球,因此可观赏的地域也是很广阔的,与稀罕的日全食有大不同。这次月全食的特殊之处在于月亮恰位于公转的近地点,看起来大一些罢了。即便大,也有很多人不屑去看,但更多的人选择关注这个事件,并抽空儿抬头瞄上两眼,还有一部分更为执着的天文爱好者们冒着严寒,移步到远离市区的户外,就为了能最大程度降低城市光污染对观赏的影响。

img{512x368}

对地外星体或天文现象的关注,古人早已有之。只是古代人不明其理,以神秘或神灵释之。究其深层原因?人类为何从古自今保持对地外事物的关注,仅仅是看客?仅仅是好奇么?从每个个体的角度来看也许是这样,但从人类文明整体的角度来说,这是根植于我们人类古老的基因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终极目标就是要不断的生存和繁衍下去,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古时人类即是如此,但苦于能力不足,无法将手臂伸到地球之外。但随着人类文明演化和发展,尤其是当人类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之后,人类逐渐意识到:“地球也许是我们的第一个家,但可能不是我们唯一的家”。“人类生存和繁衍”的使命促使着人们不断地走出地球,其第一要务就是找到合适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或更多家园,附带的任务可能是为人类在茫茫的宇宙星海中找到其他“邻居”。

只是和科幻片中的宇宙探索进展相比,现实中的我们的进展还是太缓慢了。

一、一周文章精粹

1. 写Go代码时遇到的那些问题[第2期]

年前开启写的一个Go coding系列,这里广告一下。第2期内容关注了dep的日常工作流、“超时等待退出”框架的一种实现以及Go testing中的fixture的setUp和tearDown,欢迎交流。

文章链接:“写Go代码时遇到的那些问题[第2期]“

2. 使用不到200行Go代码实现你的区块链

2017年以来,随着比特币价格的爆发,区块链技术热度也逐渐走强。对于技术人来说,区块链是什么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Show your code更重要。这篇文章旨在以Go代码从头开始实现一个简易区块链的demo,目的是帮助你理解区块链背后的原理。

文章链接:“Code your own blockchain in less than 200 lines of Go!”

3. “The Good Way to REST”系列

自从Roy Thomas Fielding在他2000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设计原则后,RESTful架构一度在Web Service的领域占据了大片领地,直到近几年RPC的兴起,RESTful才有了一副“过气网红”的样子。总体来说,RESTful已是一门成熟的设计技术原则。REFINERI咨询师Berat Daglar撰写了三篇文章,对REST的概念、原理机制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img{512x368}

文章链接:
* “The Good Way to REST: Introduction”
* “The Good Way to REST: Core Values And Mechanics”
* “The Good Way To REST: Road to Maturity”

4. Apollo 2.0框架和源码分析(一)

Baidu的Apollo自动驾驶平台一经发布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最新Apollo 2.0更是具备了实现简单城市道路自动驾驶的能力。

img{512x368}

知乎专栏上的这篇“”文章为大家详细介绍了Apollo 2.0软硬件框架结构。但源码分析还要等后续部分出炉。

文章链接: Apollo 2.0框架和源码分析(一)

5. Go package import全面总结

Go基础知识范畴,该文对Go中各种形式的import用法进行了梳理,初学者可以看看。

文章链接:“Go tips and tricks: almost everything about imports”

二、一周资料分享

1.远程工作指南

在这个网络时代,远程工作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很多个人和公司所青睐,其尤其适合程序猿、撰稿人等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创作”的键盘族,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无线路由)足矣。remote working形式还尤其适合“松耦合”、初期无固定办公场所的初创公司。

img{512x368}

但对于一个公司或组织而言,采用远程工作的方式还是有一定挑战的:比如:如何招聘到正确的人、高效沟通、有效管理、远程工作文化的建立等。这些都可以从下面这份远程工作指南的资料中找到。

资料链接:“远程工作指南”

2. Hacker 101指南

“安全”永远是影响广泛但从业人员又相对小众的领域。对于一般开发者而言,“安全”永远是被最后考虑的topic,而所谓的安全问题又都是开发者“一手造就”的,这似乎是一个死结。

hacker101.com网站推出了free的web安全视频课程,从名字中的“101”我们也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入门课程,课程包括会话安全和漏洞两大主题,值得一看。

资料链接:“Hacker 101 Guide”

三、一周工具推荐

1. vscode+vscode-go+vscodevim组合

再吹一波vscode!

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使用Visual Studio Code辅助Go源码编写》,那个时候我依然以Vim为主,vscode为辅。不过当时在文章中我就提到过vim结合vim-go在我的机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save文件时非常慢、光标移动后光标下的字符显示异常等。这些问题我个人猜测与vim-go使用的相关插件的性能有关,也许也和我的单一GOPATH目录下go packages过多有关。不过,无论怎样,vim下写Go代码的体验日益糟糕。

因此在这两个月编码较多、task较为急迫的情况,我切换到了“vscode+vscode-go+vscodevim”组合,这以后除了因gocode偶尔崩溃导致的自动补齐失效(可以重启gocode解决:gocode close;gocode)之外,基本没有遇到什么较大问题。

可以说vscode为多种编程语言的程序员之间提供了一种通用的“工具”语言。可惜在android mobile或pad上无法使用vscode

工具链接:vscode

四、一周图书推荐

1.《Designing Distributed Systems – Patterns and Paradigms for Scalable, Reliable Services》

img{512x368}

Brendan Burns目前是微软azure的技术工程总监,但其更响亮的title是之前在Google Cloud Platform工作时和Joe BedaCraig McLuckie一起发起了Kubernetes开源项目,开启了分布式计算的新时代。

近期Brendan Burns刚刚发布了自己的新书《Designing Distributed Systems – Patterns and Paradigms for Scalable, Reliable Services》。在书中,Brendan Burns借用软件设计模式的概念阐述和总结了构建一个可靠、可扩展的分布式系统时可能使用到的一些“模式”:

  • 单机模式(Single-Node Patterns)
    • 边车模式 (Sidecar Pattern)
    • 大使模式 (Ambassador Pattern)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 服务模式(Serving Patterns)
    • 带负载均衡的多副本无状态服务(Replicated Load-Balanced Services)
    • 分片服务(Sharded Services)
    • 分散/聚集(Scatter/Gather)
    • 函数即服务和事件驱动处理(Functions and Event-Driven Processing)
    • 分布式选主(Ownership Election)
  • 批处理计算模式(Batch Computational Patterns)
    • 工作队列系统(Work Queue Systems)
    • 事件驱动批处理(Event-Driven Batch Processing)
    • 协作批处理(Coordinated Batch Processing)

该书完全面对基于容器以及容器调度管理平台的构建的分布式系统,是云原生时代不可多得的技术参考书。该书由O’Reilly出版,目前在azure的站点上可以免费下载。

图书链接:《Designing Distributed Systems 》


著名云主机服务厂商DigitalOcean发布最新的主机计划,入门级Droplet配置升级为:1 core CPU、1G内存、25G高速SSD,价格5$/月。有使用DigitalOcean需求的朋友,可以打开这个链接地址:https://m.do.co/c/bff6eed92687 开启你的DO主机之路。

我的联系方式:

微博:http://weibo.com/bigwhite20xx
微信公众号:iamtonybai
博客:tonybai.com
github: https://github.com/bigwhite

微信赞赏:
img{512x368}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

TB一周萃选[第5期]

本文是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文章“TB一周萃选[第5期]”的归档。

img{512x368}

人生十鉴

大喜易失言
大怒易失礼
大惊易失态
大哀易失颜
大乐易失察
大惧易失节
大思易失爱
大醉易失德
大话易失信
大欲易失命

下雪,是北方城市冬天的“常规操作”,是最不需要被单独关注的的事情。但今年冬天的“雪”却成为了这边的热门话题,原因:自从入冬以来一直就没下一场像样儿的雪!

雪的姗姗来迟让病毒细菌异常活跃,医院发热门诊尤其是儿科人满为患,笔者入冬后也是连续感冒了两次。好在2018年元旦后没几天,在三九天到来之前,大家期盼已久的“像样儿的雪”终于落了下来。

img{512x368}
图:小区里的初雪

2018年的这第一场雪注定是一场“瑞雪”,它不仅降低了空气的病毒浓度,提升了空气湿度,帮助人们有效抵御病毒入侵人体,而且让缺雪的北方城市瞬间焕发出那冬天独有的“魅力”。

很多事情看起来很难,但一旦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之后,也就感觉没那么难了。下雪这事儿似乎也是如此,在被第一场雪打了个“样儿”之后,一场场雪便接踵而至了。在笔者撰写本文的时候,窗外还飞舞着洁白的雪花。

一、一周文章精粹

1. Go“不足够好”文章大集合

就像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编程语言也没有完美的,每一门编程语言都有优点,也有“不够好”的地方。Go诞生以来,虽然赞美之声此起彼伏,但对Go的“批评”之声也从未中断过。因此有人就整理了Go“不足够好”文章大集合,供Go设计者反思,供Gopher学习,以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Go这门语言。

文章链接:“Go is not good enough”

2. 好的Go代码库应该具备的“特征”

Go是一门简洁的编程语言,入门容易,上手快。但写出好的Go代码还是需要一番功夫的。国外的一名gopher总结了“一个好的Go代码库应该具备的特征”,文章中按照依赖、API、错误处理、并发、调试等几个方面列举了诸如:给库打语义版本标签(semantic versioning tag)、除了标准库之外没有第三方依赖、一旦有非标准库的第三方依赖如何应对、不用使用vendor、使用包依赖管理工具、最小化public functions、接收iterface返回struct、避免创建goroutine、避免在公共API中使用channel等特征,强烈推荐每一个gopher阅读学习。

文章链接:好的Go代码库应该具备的“特征”

3. Apollo 2.0发布

在2018 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百度发布了其无人车平台Apollo的2.0版本,该版本将平台之前宣布的四大模块全部开放,并支持了简单城市道路的自动驾驶。

文章链接:Apollo 2.0

这是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Apollo 1.0的入门,可以帮助你了解Apollo。

img{512x368}

4. 2018,微服务将结束疯狂

微服务近两年在容器和k8s的赋能下迅速发展,成为架构师口中的“时尚词汇”,每每涉及系统设计,就会首先问是否要做成微服务。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有人唱好,自然就会有人看衰。这不,“2018,微服务将结束疯狂”这篇文章就是给“微服务”泼冷水降温的!文章从微服务架构对开发者、运维人员、devops的影响、需要专家级技能、真实世界系统边界模糊、状态复杂性、通信复杂性、版本管理、分布式事务等方面探讨了微服务的劣势,并给出了一个问题列表,建议大家在决定采用微服务之前,用这些问题问问自己,以避免陷入“微服务”泥潭中去。

文章链接:《The Death of microservice madness in 2018》

5. 2017 Google Brain Team的总结 by Jeff Dean

在人工智能的工程领域,Google大神Jeff Dean领导的Brain Team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实践和研究团队之一了。在2018年伊始,Jeff Dean代表Google Brain Team撰文对团队在2017年的工作及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AutoML、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算法、机器学习系统等核心研究工作,以及开源软件Tensorflow、数据集和新的机器学习硬件TPU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对非人工智能领域而言,文章中满满的都是“黑科技”啊,能真正看懂文章中这些内容的朋友你一定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了。

img{512x368}
图:Tensorflow用户分布

文章链接:
“2017 Google Brain Team的总结- part1″
“2017 Google Brain Team的总结- part2″
Part1 中文版

6. Javascript工作原理

Javascript诞生之后,估计没人想到过js能像今天这么流行:统治了前端,渗透到了后端,并成为后端服务开发的重要技术栈之一。Js语言也十分简单,但外延也很大,你要至少要深入理解浏览器原理才能更好地发挥JS的威力。sessionstack公司官方blog曾发表了几篇有关Javascript工作原理的文章,可以系统地帮助Javascript了解Js的运行机制。

img{512x368}

文章链接:
Javascript工作原理: 引擎、运行时与调用栈
Javascript工作原理: V8引擎和优化技巧
Javascript工作原理: 内存管理与避免内存泄露的技巧
Javascript工作原理: event loop与async编程

二、一周资料分享

1. 斯坦福大学面向Tensorflow深度学习研究课程

欧美一流大学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与时俱进”的能力与速度真的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斯坦福这样靠近硅谷的大学,其技术课程更新的速度非常快。Tensorflow于2015年末开源,2017年2月正式发布1.0版本。斯坦福大学在2017年就开了一门新课:“CS 20SI: Tensorflow for Deep Learning Research”,教授学生如何使用Tensorflow进行深度学习研究。

这门课程涵盖了用于深入学习研究的Tensorflow基本原理和使用用法。 目标是帮助学生们理解TensorFlow的graphical computational model,探索它提供的各种功能,并学习如何构建最适合深度学习项目的模型。 课程中学生将使用TensorFlow建立不同复杂度的模型,从简单的线性/逻辑回归到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解决词嵌入,单词翻译,光学字符识别,强化学习等任务。 学生还将学习到构建模型和研究实验管理的最佳实践。

资料链接:
CS 20SI: Tensorflow for Deep Learning Research 课程主页
CS 20SI: Tensorflow for Deep Learning Research 2017课程归档

三、一周工具推荐

1. stackedit

自从我的博客转到使用Markdown格式进行编辑后,我就一直使用stackedit提供的在线所见即所得的Markdown编辑器进行内容的编辑。最初的stackedit v4表现的还不强大,随着stackedit v5在线版本的推出,stackedit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Markdown编辑的功能需求了。

img{512x368}

  • 支持在线/离线管理多个markdown文件
  • 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导出,包括HTML、PDF、WORD、EPUB
  • 支持文件的云同步,支持Google Drive, Dropbox等主流云存储系统
  • 支持将Markdown直接上传到Blogger/Blogspot, WordPress, Zendesk
  • 支持将Markdown直接发布到GitHub, Gist, Google Drive, Dropbox
    … …

更难得的是stackedit还是一个受关注度极高的开源项目(stars over 1w),你可以自己本地部署一个专用的stackedit。

工具链接:stackedit.io
工具开源项目链接:stackedit

四、一周图书推荐

1.《演讲模式:演讲的技巧与禁忌》

img{512x368}

技术人升级到一定level后,可能少不了要做些演讲、做些培训之类的活动。但对多数技术人而言,演讲这事并不是“舒适区”范围内。市面上有关介绍演讲技巧方面的书可谓是“汗牛充栋”,但这Neal Ford领衔编写的这本书《演讲模式》却独具特色。Neal Ford是Thoughtworks的大神,其他两位作者也是IT圈中的牛人。与其他作者相比,他们更熟悉IT技术人的思维方式,他们也以IT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将建筑和软件开发领域“模式”的概念引入演讲领域,围绕演讲的全过程总结了能迅速有效提升演讲技能的88个模式(应该掌握的技巧)和反模式(应该避免的不好的做法)。对于IT人而言,“模式”这词再熟悉不过了,因此这本书更像是IT技术人员间地手把手地传道解惑。

图书链接:
中文版:《演讲模式:演讲的技巧与禁忌》
英文版:《Presentation Patterns: Techniques for Crafting Better Presentations》


我的联系方式:

微博:http://weibo.com/bigwhite20xx
微信公众号:iamtonybai
博客:tonybai.com
github: https://github.com/bigwhite

微信赞赏:
img{512x368}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Statcounter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