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ut 0.3.0版本发布

lcut单元测试框架在我的项目中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项目组的同事对lcut的使用也是越来越熟悉,这不今天一位同事还提出了一个新需求,需求大致是这样的。

 
在实际项目中,经常遇到这类情况:
 
int bar(…) {
    int ret;
 
    ret = foo(…);
    /* assert ret */
    …
 
    ret = foo(…);
    /* assert ret */
    …
 
    ret = foo(…);
    /* assert ret */
    …
}
 
上述代码中被测函数接口bar的实现中多次调用了某函数foo。这样当我们用mock方式测试bar这个函数时,可能需要多次重复设置foo的返回值以及输出函数的值,就像这样:
 
void tc_test_bar_return_ok(lcut_tc_t *tc, void *data) {
    LCUT_RETV_RETURN(foo, 0);
    LCUT_RETV_RETURN(foo, 0);
    LCUT_RETV_RETURN(foo, 0);
 
    LCUT_ARG_RETURN(foo, 1);
    LCUT_ARG_RETURN(foo, 1);
    LCUT_ARG_RETURN(foo, 1);
 
    LCUT_INT_EQUAL(tc, 0, bar(…));
    …
}
 
我的同事希望lcut能提供一个接口:支持一次调用,设置多次mock obj的返回值或输出参数,使用这样的接口后,上述代码就可以简化为:
 
void tc_test_bar_return_ok(lcut_tc_t *tc, void *data) {
    LCUT_RETV_RETURN_COUNT(foo, 0, 3);
    LCUT_ARG_RETURN_COUNT(foo, 1, 3);
 
    LCUT_INT_EQUAL(tc, 0, bar(…));
}
 
这个需求提的非常好,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语法糖(syntactic sugar),用于简化代码编写。于是乎下午我就为lcut增加了两个有用的宏:LCUT_RETV_RETURN_COUNT和LCUT_ARG_RETURN_COUNT。
 
正如上面所说,这两个宏可在一次调用中多次设置某个mock obj的返回值和输出参数值,两个宏的原型如下:
 
#define LCUT_RETV_RETURN_COUNT(fcname, value, count) do { \
        lcut_mock_obj_return(#fcname, (void*)value, __FUNCTION__, __LINE__, __FILE__, MOCK_RETV, count); \
    } while(0);
 
#define LCUT_ARG_RETURN_COUNT(fcname, value, count) do { \
        lcut_mock_obj_return(#fcname, (void*)value, __FUNCTION__, __LINE__, __FILE__, MOCK_ARG, count); \
    } while(0);
 
只是比之前提供的LCUT_RETV_RETURN和LCUT_ARG_RETURN多了一个宏参数count。count用于指出对mocked obj进行多少次返回值或输出参数的设置。
 
另外当count传入-1时,其语义为无论mocked object被使用多少次,其返回值或输出参数值都是一样的,即使用LCUT_RETV_RETURN_COUNT或LCUT_ARG_RETURN_COUNT时设置的那个值,直到下一次调用这两个宏进行重新设置时,值才会发生变化。例如上面的例子我们也可以改写为:
 
void tc_test_bar_return_ok(lcut_tc_t *tc, void *data) {
    LCUT_RETV_RETURN_COUNT(foo, 0, -1);
    LCUT_ARG_RETURN_COUNT(foo, 1, -1);
 
    LCUT_INT_EQUAL(tc, 0, bar(…));
}
 
这样无论后续再调用多少次bar函数,foo的返回值总是0,输出参数也总是1。
 
增加了这两个宏后,lcut的版本号也小升了一位,最新版本是lcut-0.3.0-rc1,其中还增加了一个针对lcut mock功能的example – mock_test.c。同时Google Code上的lcut guide也做了更新,对新增的宏的用法进行了简要说明。
 
就这样,lcut 0.3.0版本算是发布了,后续还会经过内部的细致测试,如果没有什么问题,就会去掉rc。

如何加入Linux内核开发社区(7)

本文翻译自The Linux Foundation的《How to Participate in the Linux Community》(基于2012-03-21最新版本),原作者为Jonathan Corbet(corbet@lwn.net)。 下面是该文章第七章、第八章以及第九章节的中译文。

 
7、高级主题
 
但愿此时此刻,你已经理解了内核开发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但仍然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一节将涵盖几个主题,这些主题对于那些致力于成为Linux 内核开发过程中固定一员的开发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7.1、使用Git管理补丁
 
早在2002年,内核就开始使用分布式版本管理工具了,当时Linus首先使用的是一款名为BitKeeper的专有(proprietary) 应用。虽然BitKeeper是有争议的,但它所代表的软件版本管理方法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分布式版本控制使得内核开发项目的开发效率获得了加速地提升。如今,有很多种可以替代BitKeeper的工具。不管结果如何,内核项目已经决定了将git作为其版本管理工具的选择。
 
使用git管理补丁可以使开发者的工作更加轻松,特别是当补丁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Git也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并且可能产生某种危险;它是一个年轻而强大的工具,目前其开发者仍然在对其进行改进。本文不会尝试教授读者们如何使用git;其自带的长文档提供了足够的资料。相反,这里着重关注git是如何融入到内核开发过程中去的。那些期望快速学会使用git的开发者可以在下面网址中找到更多信息:
 
http://git-scm.com/
 
http://www.kernel.org/pub/software/scm/git/docs/user-manual.html
 
并且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不同的教程。
 
第一件事就是阅读上述站点所提供的内容,在尝试使用git制作补丁之前充分理解git的工作原理。一个使用git的开发者应该能够从内核主线库获得代码拷贝、查看修改历史记录、向代码树提交改变以及使用分支等。对git重写历史的工具(例如rebase)的理解也是很有用的。Git尤其自己的术语与概念;一个git的新用户应该知道引用(refs)、远程分支(remote branches)、暂存区(index,译注:现在更多称之为stage)、快进合并(fast-forward merge)、推(push)和拉(pull)以及detached heads等。一开始这些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望而生畏,但通过一点点学习这些概念掌握起来也不是那么难。
 
使用git生成通过email提交的补丁是一种用来加快git学习速度的非常好的练习。
 
如果你准备创建一个供其他人查看的git源码树,你自然会需要一个服务器,其他人可以从该服务器上拉(pull)代码。如果你拥有一个可以访问互联网的系统,使用git-daemon搭建这个服务器将会相对简单一些。否则,一些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免费的公共托管站点(例如,Github)可供使用。已被社区认可的开发者可以从kernel.org获得一个帐户,但这些可是来之不易的;更多内容请参见http://kernel.org/faq/ 。
 
正常的git工作流程涉及到许多分支使用。每行代码都可能被分离到一个独立的"主题分支"中并且独立维护。在Git中使用分支的代价非常小,我们没有理由不自由使用它们。并且,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在一个你想要其他人从中拉取(pull)代码的分支上进行开发。对公众开放的分支应该谨慎创建;只有当开发分支上的代码完成并具备发布条件时再将代码合并到补丁中,不要在完成之前就合并。
 
Git提供了一些功能强大的工具,它们可以让你重写开发历史。一个令人为难的补丁(可能是破坏了bisection的补丁,又或是有其他明显bug的补丁)可能在适当地方被修复或整体从开发历史中消失。一个补丁序列可以被重写,重写后就好似今天主线上最新的修改似的,即便你已经在这个补丁序列上工作几个月了。改变可以透明地从一个分支转移到另一个分支,等等。明智地的使用git所提供的能力对代码库历史进行修订可以有助于创建出问题更少的整洁的补丁集合。
 
然而,除了着迷于创建一个完美的项目历史之外,过度地使用git提供的能力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重写历史将重写历史所对应的改变,将一个测试过(希望是)的内核树转化为一个未测试过的内核。但是,除此之外,如果没有有关项目历史的共享视图,开发者间的合作将不会那么容易;如果你重写了一段代码历史,并且其他开发者已经将这段代码拉入其个人代码库,你会让这些开发者的工作变得更为困难。因此,这里可以应用一条简单的经验法则:已经被导出到其他库中的历史记录此后一般应被视作不可改变的。
 
这样,一旦你向你的公共代码库服务器推送了一组变更,这些变更就不应该被重写了。如果你尝试推送无法进行快进合并(例如,那些没有共享同一变更历史的改变)的变更,Git会试图强制执行这条规则。对这种检查进行重写是可能的,并且有时重写一个导出源码树可能是必须的。在linux-next中通过在树间移动变更集(changesets)来避免冲突就是一个例子。不过这种行为应该是不常发生的。这也是开发工作要在私有分支上(必要时可以进行历史重写)完成并只是在其处于开发后期时才移到公共分支的原因之一。
 
随着主线版本(或即将到来的其他基于一组变更的源码树)的推进,人们总愿意合并那些树以保持走在开发的最前沿。对于一个私有分支来说,换基(rebasing)可以作为一种跟上另外一棵源码树开发进度的简单方法,但一旦源码树已经对外发布,换基这种方法就不再适合。一旦如此,就必须进行全量合并(full merge)。偶尔的合并很有意义,但过于频繁的合并可能会导致修订历史不必要得混乱。针对这种情况的建议是不要频繁地合并,通常只在特定发布点(例如,一个主线的-rc版本发布时)进行合并操作。如果你对特定的变更感到紧张不安,那么你可以一直在私有分支上进行测试合并。git的"rerere"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十分有用;它会记住合并时的冲突是如何被解决的,这样你就无需再做一遍这个工作了。
 
关于类似git这样的工具的一个最大的抱怨是:补丁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的大量的迁移使得许多欠考虑的变更很容易通过评审雷达的盲区而进入内核主线。当内核开发者看到这种事情发生时都会十分不满;搭建一棵包含了未评审或离题补丁的源码树很可能会对以后你的源码树被内核主线合并的资格产生影响。这里引述Linus的一段话:
 
   你可以给我发送补丁,不过对我来说是从你那里拉出一个git补丁。我需要知道你十分清楚你自己正在做什么,并且我需要有能力在无需手工逐个检查每个变更的情况下信任你所做的这些工作。(http://lwn.net/Articles/224135/).
 
为了避免这类情况,请确保一个特定分支里面的所有补丁都紧扣相关主题;一个"驱动程序修复"分支不应该对核心内存管理代码进行修改。并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要使用git树绕过评审过程。不时地将源码树的概要发到相关的邮件列表中,并且当时机合适时,请求将你的源码树中的变更包含到linux-next中。
 
如果当其他人开始向你的源码树发送补丁时,不要忘记评审这些补丁代码。同时,也要保证你维护着正确的作者身份信息;在这方面git的"am"工具做得最好,不过对于那些通过第三方转发给你的补丁,你需要为补丁增加一个"From:"行。
 
当提出"拉出"请求时,请确保提供了所有相关信息:你的源码树的位置,从哪个分支拉出,以及此次拉出将导致哪些改变。在这方面,git的"request-pull"命令很有帮助;这个命令会将请求按照其他开发者所期望的那样进行格式化,并且还会执行检查以确保你记得已经将那些改变提交到公共代码树服务器上了。
 
7.2、评审补丁
 
很多读者肯定会反对将本章标题命名为"高级主题",因为即便是刚入门的内核开发者也应当评审补丁。的确,没有比审查其他人发布的代码更好的方式去学习在内核环境下如何编程了。此外,评审者永远供不应求;通过审查代码,你可以对整个开发过程作出重要的贡献。
 
评审代码可能是一件令人胆怯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内核开发新手们,他们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开发者所公开提出的代码质疑很可能会感到紧张不安。不过,即使是经验最为丰富的开发者所编写到的代码也可能有改进的余地。也许对评审者(所有评审者)最好的建议是:用询问而不是批评来表达评审意见。问"在这条路径上这个锁是如何被释放的?"总是会比"这里的锁用错了"收到更好的效果。
 
不同的开发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审代码。一些人主要关注代码风格以及是否代码行伴有结尾空白。其他人会主要关注这个补丁所实现的改变对与内核整体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然而,还有其他一些人将检查有问题的锁、过度使用栈、潜在的安全问题、在其他地方发现重复代码、是否有充足的文档、对内核性能的不利影响、用户空间ABI变化等。如果能够促使更好的代码进入内核,那么所有类型的评审都是受欢迎的并且是值得花时间做的。
 
8、更多信息
 
Linux内核开发以及相关主题的信息来源有很多。这里面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可以在发布的内核源码包中找到的Documentation目录。顶层的HOWTO文件是一个重要的起点;SubmittingPatches和SubmittingDrivers同样是所有内核开发者都应该阅读的重要文档。许多内核内部API都使用kerneldoc机制进行了文档化;"make htmldocs"或"make pdfdocs"可用于生成HTML或PDF格式(但很多Linux发行版中包含的TeX版本运行时遇到内部限制,因此也无法正确地处理这里的文档)的内核文档。
 
各种讨论内核开发细节的网络站点。作者这里将http://lwn.net作为一个内核开发信息来源推荐给大家;许多关于特定内核主题的信息都可以通过LWN内核索引找到:
 
http://lwn.net/Kernel/Index/
 
除此之外,一个对内核开发者有价值的资源是:
 
http://kernelnewbies.org/
 
有关linux-next源码树的资料汇集在:
 
http://linux.f-seidel.de/linux-next/pmwiki/
 
当然,大家不应该忘记http://kernel.org,这里可是内核发布版本信息的最终位置。
 
下面是一些关于内核开发的书籍:
  * Linux Device Drivers(译注:其中译版为《Linux设备驱动程序》), 3rd Edition (Jonathan Corbet, Alessandro Rubini, and Greg Kroah-Hartman). 在线版本在http://lwn.net/Kernel/LDD3/。
 
  *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Robert Love)(译注:其中译版为《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
 
  * Understanding the Linux Kernel (Danial Bovet and Marco Cesati)(译注:其中译版为《深入理解Linux内核》)。
 
但所有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在它们上架时往往有些过时,并且它们上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过,在这些书中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Git的文档可以在下面网址上找到:
 
http://www.kernel.org/pub/software/scm/git/docs/
 
http://www.kernel.org/pub/software/scm/git/docs/user-manual.html
 
9、结论
 
恭喜每一个读完这篇冗长文档的人。希望本文可以为你对Linux内核的开发过程以及如何加入此过程的理解提供有用的帮助。
 
最后,最重要的是参与。任何开源软件项目只不过是其所有贡献者所做事情的总和。Linux内核项目进展如此迅速,质量如此之好,都是因为有数量可观的开发者的帮助,他们的工作都是为了创建一个更好的内核。Linux内核就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奋斗而完成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虽然内核项目总是能受益于一个更为庞大的开发者基础,但那里也总是有更多的工作要去做。但同样重要的是,在Linux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大多数参与者也能从对内核的贡献中受益。让代码进入主线是更高代码质量、更低的维护和发行成本、对内核开发方向的更高层次的影响以及更多其他事情的关键。这是一个所有参与者共赢的局面。发动你的编辑器并加入我们吧;你会受到热烈欢迎。
 
(全文翻译结束)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