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思考控 下的文章

2016小结

每到年终岁尾,历史上受到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评选当年年度汉字的传统,比如:2016年马来西亚年度汉字为“贪”,鬼子国日本年度汉字为“金”,中国台湾地区年度汉字为“苦”,而大陆地区的年度汉字据说是“规”。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年度汉字,2016年,我个人的年度汉字为“变”。

一、离职

其实,这两年我求变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只是今年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2016年4月末,就是在参加完GopherChina大会后,我就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工作10年多的老东家(也许很多人对于我的忠诚程度感觉很惊讶^0^),加盟了本地另外一家以IDC为基础、追求成为东北地区一流数据和基础设施服务商的初创企业。

我的新的直属领导是公司的技术VP,很牛逼的一个人,也是一名互联网老兵。据说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将公司IDC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从商务采购谈判到IDC技术),并组建团队,打造公司云基础设施平台。当时我怀揣的极大的热情希望能在这样的一个新环境下,在公司的重点技术领域:云计算(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平台)、大数据技术、容器平台(与Rancher公司合作开发容器管理平台)等方向深入下去。但事情的发展往往是这样的套路:你越是期待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当时正值公司刚刚确定了新的一年的几个重点战略方向,其中一个就是面向Goverment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我们戏称:”To G业务”。公司大老板希望我能以一个技术架构师的角色,对公司整个面向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产品和服务进行梳理,形成公司对应To G方向的核心产品套件和方法论。当时的我对于什么是智慧城市基本上是小白一个,无奈老板发话,只能硬着头皮上。

在后续若干个月的梳理过程中,我渐渐发现这个工作中技术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重要的是对智慧城市的深入理解。而智慧城市建设的纷繁芜杂,加上没有实战经验,驾驭起来又岂能是短短几个月的事情?输出的成果物我自己感觉都很苍白无力。那个阶段,我在各方面是备受煎熬:工作量是庞大的,老板要求也高,关键是还没有什么成就感。并且渐渐地我发现大老板似乎希望我能继续在smart city这个领域继续钻研下去,甚至成为专家型选手。这显然与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规划不符,我没有成为智慧城市专家的愿望和热情,自觉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于是在工作了大致五个月的时候,在输出了近六本成果物之后(没错,我这几个月的成果物就是一本本薄薄的书,如果你在市面上能有幸看到署有我的名字的关于智慧城市的著作,也不要惊讶哦^0^,不过看不到的可能性更大),我选择了离开。

这次跳槽从一般意义来说,也许是失败的。但个人觉得这几个月我还是有很多收获的。Hard模式让我个人也有了更快的成长,尤其是在内心抗压上。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收获,这些收获不是在技术层面,而是在格局、眼界以及接触的人的圈子方面:由于角色的原因,接触到很多外部公司的相对级别较高的人,和他们一起交流,增长了许多见识。

二、蛰伏

离开的时候其实有几个机会,但是考虑到东北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创业企业的情况,于是决定先回到老东家,不过这次换到了另外一个部门(以前的老领导负责的一个部门,这里感谢老领导收留^0^),我也从新回归技术兼部分技术管理,我把这个阶段称为蛰伏。一方面,将当前团队的产品打磨好,一方面等待下一次“变”的机会。

顺便简要说一下当前所做的事情。当前团队规模不大,5 dev + 1美工美女,致力于制作一个相对通用的互联网产品运营平台,一个类APaaS平台,与国内主流运营渠道能力对接(比如:微信等),简化商家在产品营销和运营时应用开发、部署和运维的门槛,为应用提供支持负载均衡和快速弹性伸缩的环境,以保障应用在业务波峰也可以正常运作。平台的底层采用的是Kubernetes,这也是10月份以来我为何发表大量有关容器Kubernetes博文的原因。团队目前也在摸着石头过河,无论是对方向的把握还是对技术的探索。

团队采用了一些较新的小众流行的“技术栈“,包括:golangvue.js 2.0等。目前团队还在招前后端开发,沈阳的朋友有意者可以留言联系。

三、小目标

优秀是一种习惯。反过来,不是所有习惯都能让你优秀,比如那些众所周知的“坏毛病”。

2017,从现在开始,我要改掉如下的一些“坏毛病”:

  • 不吃垃圾食品,比如方便面、KFC等;
  • 不躺着床上看书,除非是为了入眠^_^;
  • 拖延症,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的。

总是告诉女儿:活到老学到老!作为爸爸,必须带头身体力行,2017自然不能忘记学习。除了当前工作涉及到的golang、docker、k8s的应用和深入之外,目前考虑到的可能学习和实践的方向还包括:

  • AI:近两年大热的方向,特别是机器学习这一支。如果不跟上,就要落伍了。不过进入AI领地不是那么容易。要学的太多,而且很有难度。
  • Blockly:在国外,尤其是主流欧美国家,“编程一小时”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无论成人还是未成年的儿童少年,对于编程的兴趣与日俱增。我相信这一趋势将来也必将在国内“蔓延”开来。而Google开源的Blockly作为很多编程网站开发编程activity的基础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实践的。

img{368x512}
图:女儿在接受编程思维训练

四、自我寄语

新一年,风险与机遇并存。
但我心中那团火,永不熄!

智慧城市到底满足的是谁的诉求

从当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算起,中国的第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或多或少已经有个6、7年时间了。中国城市在智慧城市概念兴起之前,还切实做了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的建设,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当前中国城市正处于城市新一轮建设的机遇期,城市化被确定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孕育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在这样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我们对已经进行的城市建设进行深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要对上一轮风风火火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细致分析,为今后的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极大年,入春以后,暴雨、台风、酷暑接踵而至,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饱受着来自大自然神力的折磨。对于城市而言,这些自然灾害恰恰也是对之前城市建设成果的一次考验,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理。而这场大考的评审官就是身处钢筋水泥城市中的市民、企业等城市日常活动的活跃主体。

这场评判的结果如何呢?这里用两句改自诗圣杜甫“赠花卿”的诗句来形容一下:“智慧城市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也许这样的评价有些苛刻和过于严重了,但也恰恰能说明在上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或是在某些城市正在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智慧城市到底满足的是谁的诉求!

一般来讲,城市中最根本诉求是民众的诉求,城市建设和发展都要以民众的诉求的满足为中心,以民为本。其他所有诉求都是建立在民众的诉求之上的,比如企业和政府的诉求。

但实际情况是如何呢?很多城市建设专家或国家部委负责人也在反思智慧城市建设的不足,他们总是谈到一点:“公众获得感不强烈”。“获得感不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老百姓没有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民众需求实际上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满足,老百姓的诉求没有得到解决或少有得到解决。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的政府可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政府为人民,这是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教育。抱怨无用,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何民众的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这一切都开始于城市的规划设计上,不过现在党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喜欢用一个更时髦的词汇:“顶层设计”。重视顶层设计的这种思路是没错的,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经验总结。但如何做顶层设计,其实多数地方政府是没谱的、缺乏的甚至是不懂的,常见的做法就是将“顶层设计”作为一个价格不菲的工程,包给一个公司(比如IBM)或科研院所去做,最后弄出来一份成百甚至上千页的文档甚至是一套书来,这些东西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未来。

翻看一些试点城市的所谓顶层设计(或叫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一个规划周期),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一些高大上的重点项目(委以“智慧xx”的名头),看起来这些真的都是为民的项目。但这些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真的是市民们要解决的吗?这些顶层设计中城市目标、主要任务或是重点项目的确定是怎么来的呢?

一般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但实际的做法更多是模仿和参考。我们不能否定一些公司可能做过大量的调研,但他们会将更多精力花在政府管理层以及政府各个委办局的调研上的,而不是普通民众。这样就会导致调研结果远离城市民众最核心的诉求,至少在民生改善方面,与民众那些看起来很“屌丝”的诉求间存在较大的Gap。同时,一些基于政府政绩诉求、上级领导喜好诉求或某些大型会议或赛事举办诉求的工程被摆在了台面之上,掩盖了民众最朴实的“屌丝”诉求;甚至一些不合格的顶层设计,由于copy成分的存在,将其他城市的述求变成了自己城市的诉求,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在政府的伟大理想面前,其实民众的诉求反倒是很朴实的,但就是这些朴实的诉求却长年得不到满足,甚至某些问题因为某些顶设规划中项目的建设而变得恶化。这些事情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比如:某市经过10年的建设,原先城市那些“知名”的积水点依然还是积水点,每降大雨必淹车。然后又因为扩城工程,城市又新增了若干个新积水点。这种情况如何让民众满足。如果说对积水点不改造,也有失偏颇。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各种整修工程,路重修重填,但无论路多新,修几次,水依旧照“积”不误。

再比如:某市因为之前的城市规划,工厂区搬到城郊,工人留在城内居民区,在居民区与厂区之间有一条关键的道路连接,这里成为每天上班族必经之路。但由于为了扩大“生态宜居”效应,政府硬是把原本没有水的地方引入了水系,于是好好的一条路被挖断了,路的下面挖出了一个水系,上面则变路为桥。这回周边的少数人倒是可以“宜居”了,但是每天因为桥的存在而在早晚高峰忍受拥堵的市民数量不知是前面人数的多少倍。

最后还有一个例子,因为某国家承办某重大赛事的要求,对赛事周边地区进行重新规划,为了所谓的带动那个地区的“人气”的要求,居然决定将原市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和图书馆从原城区中心区域搬迁到三环外。 有人说北京的首都博物馆也在三环外附近,不过我告诉你,这里的三环外,相当于北京的6环外甚至更远,试想还有哪个城市有如此“大手笔”。这让以前那些经常逛图书馆、博物馆的有着阅读和文化娱乐需求的市民情何以堪啊,以上四馆的功能作用在搬迁后也势必大大降低。

以上两个例子也是顶层设计或是城市规划为未来设计(过多考虑未来需求,用IT人的说法叫“过设计”)、为少数人设计的典型案例。

再来看看交通拥堵问题,北上广深各大一线城市采用了诸多摇号、拍号、限购的方式尝试解决交通拥堵,但该堵还是堵,一点不给政府面子。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堵呢。很多专家会说: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但下面对话中反映出的这个原因也是导致很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甚至是根本原因之一:

问:你觉得为什么会堵?
答:都开车上班,车多。

问:why要开车?
答:单位远,无直通车或公共交通工具或公共交通工具太挤。

问:为什么单位里居住地那么远?
答:本来不远,搬迁走了。

问:为什么厂子要搬迁?
答:你说呢?这年头对地方政府而言啥最值钱你不知道么?

于是就有了每天早晚高峰的人口迁徙。

问:why不住在单位附近?
答:工厂有噪音、污染。

问:噪音、污染没人治理么?
答:你说呢?

从这个例子你也能看得出来,上述所谓的交通解决方案解决的都是皮毛和表层,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地方政府在做规划时的出发点什么,结果就是:民众的潜在诉求被无情的放在了后面和低优先级的位置。很多所谓顶层设计中的决策和规划,不是站在解决民众诉求的角度,有些从长远去看,甚至是建立在损害民众利益的基础上的,这真的很可怕。

中央提出了城市顶层设计是正确无比的,但地方政府对顶层设计以及如何做顶层设计的深度认知需要时间。我们期望每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都能真正以满足民众的核心诉求为出发点,多多调研民众需求,从问题出发、从需求出发,从城市发展的目标出发,不要将其他城市的诉求copy为自身的诉求、不要有政绩考量的干扰、不要为过于长远的未来去过设计、不要以牺牲某些民众的利益去换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去做。

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通往智慧的道路任重道远。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