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dreamhead的那篇“差异程序员”,又恰逢在今天dreamhead在一封邮件中谈到其继续深入“向下学习”的想法,心里突然有了本篇题目这样的一个话题。

“差异程序员”(http://dreamhead.blogbus.com/logs/2005/12/1676755.html)

最近自己也在“向下走”,这和dreamhead的想法和做法不谋而合。dreamhead在其blog和邮件中都谈了其在“向下走”过程中的体会,“差异程序员”一篇dreamhead也是在告诉大家其不满足于只做应用一层的程序员,这也同样是我的一些想法。

想法有了,那我们是如何做的呢?mail中dreamhead谈到了他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我的回复mail中我也谈了我将在linux内核方面和编译技术方面作些努力的初步想法。dreamhead也马上谈了他关于这两方面的看法,这里引用少许,目的在对比:
“编译器的前端相对来说都是简单的,技术基本都是现成的,而且有现成的工具供人使用,当然,为了学习,还是自己尝试写一遍比较好。后端的东西才是真正复杂的,不同的平台不同的OS都会有不同的要求,之后,还有优化的技术,复杂度直线上升。… … 如果想了解OS运作,Linux内核显然过于庞大了,那本《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则更为简单。一些基础的东西是类似的,只要理解了那个小内核,理解Linux只是更好的去体会更好的设计而已,因为所有的知识已经都各就其位了,一旦架构形成,剩下的只是不断完善了。”

看到这样的回复,我马上意识到:虽然都是向下走,但是我和dreamhead的目的不同,形成的想法就有了些差异。

我之所以想啃下编译,原因起初有二:一是在前不久的工作中想采用编译中的技术来完成项目中一个模块的功能;二是填补大学时没有学懂编译的遗憾,就是想弄懂那些三元式、四元式,让自己更专业一些。上星期看了“dragon book[注1]”作者的一席话又为我学习编译增加了一枚筹码,其大致意思就是:大多数学习编译的人一生都可能没有机会去创造一门语言,那么我们为什么还学习编译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编译技术中某些原理可以适用于一般应用软件的设计。比如词法分析器中的字符串匹配技术可用于文本编辑器、信息获取系统或者模式识别程序中。

对于学习linux内核我有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一直在用户层使用内核提供的系统调用,比如fork,在很多Unix编程书中会讲到调用fork后子进程与父进程的异同,这些几乎就是应用程序员必须牢记的东西,一直很讨厌强记,遂想刨根问底的去看看fork的一些实现,这样弄清了其来龙去脉就再无须强记了,而弄清了这些后反过来又会让你更好的使用这些系统调用;其次,想在用户层程序中借鉴内核的优秀设计思想,比如缓冲技术,在内核中有在应用层也有,应用层完全可以参考内核中的某些优秀设计来实现;最后,了解操作系统内核会让你对计算机的体系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即使是计算机本科毕业的人又有多少敢说自己完全理解了计算机呢。

dreamhead以了解OS运作为目的向我们推荐《自己动手写操作系统》一书自然没错,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习这本书效果肯定也不错;但是对于我上面所说的那些目的,这本书也仅能满足一小部分,该书可以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参考资料。这就是由于学习目的不同带来的一些差异性的东西。

差异学习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目的不同而已罢了。目的不同,学习的关注点和着重点就会不同,这样即使学习同一样的技术效果也不同。另外学习不是孤立的,沿着学习的主线方向会有很多旁支,如学习linux内核,你将会了解到CPU体系结构、存储器管理和算法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

最近看到某一电视台播放的央视版“笑傲江湖”,情节中提到华山剑宗与气宗之争,当时自己就考虑“为何两派不二者兼修以达到前所未有之境界呢”,在后来的令狐冲无心插柳却达到了这一境界,想必那些在两宗相争中冤死的华山前辈们看到这一结局都后悔之极了吧。(开个玩笑,其实从古自今大凡争斗之事多源自“权势之争”)。令狐冲成为了绝顶高手又让我想到了“差异程序员”,要想成为“程序界”的令狐冲又何尝不需要“上下”兼修呢?起码dreamhead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注1]
“dragon book” — 《Compilers: Principles, Techniques and Tools》by Aho, Sethi and Ullman

© 200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学习虚存-自上而下
  2. 再说内存
  3. 本不是第一篇的第一篇
  4. APR分析-线程篇
  5. APR源代码分析-信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