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一直是程序设计领域的难点,而线程是并行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而且线程的一些特性也能在进程并行时发挥很好的作用(在“线程同步篇”中详细阐述)。

APR线程的源代码的位置在$(APR_HOME)/threadproc目录下,本篇blog着重分析unix子目录下的thread.c文件内容,其相应头文件为$(APR_HOME)/include/apr_threadproc.h。

一、线程基础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以下称CS.APP)一书中对线程基础概念的讲解让我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不妨引述一下:
(1) 在传统观点中,进程是由存储于用户虚拟内存中的代码、数据和栈,以及由内核维护的“进程上下文”组成的,其中“进程上下文”又可以看成“程序上下文”和“内核上下文”组成,可参见下面图示:
进程–
      |- 进程上下文
             |- 程序上下文
                   |- 数据寄存器
                   |- 条件码
                   |- 栈指针
                   |- 程序计数器
            |- 内核上下文
                   |- 进程ID
                   |- VM结构
                   |- Open files
                   |- 已设置的信号处理函数
                   |- brk pointer
    |- 代码、数据和栈(在虚存中)
            |- 栈区 <– SP
            |- 共享库区
            |- 运行时堆区 <– brk
            |- 可读/写数据区
            |- 只读代码/数据区 <– PC

(2) 另种观点中,进程是由线程、代码和数据以及内核上下文组成的,下图更能直观的展示出两种观点的异同:
进程 –+
   |- 线程
           |- 栈区 <– SP
           |- 线程上下文
           |- 线程ID
           |- 数据寄存器
           |- 条件码
           |- 栈指针
           |- 程序计数器
  |- 内核上下文
           |- 进程ID
           |- VM结构
           |- Open files
           |- 已设置的信号处理函数
           |- brk pointer
  |- 代码、数据(在虚存中)
           |- 共享库区
           |- 运行时堆区 <– brk
           |- 可读/写数据区
           |- 只读代码/数据区 <– PC

对比两种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a) 从观点(2)可以看出进程内的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内核上下文和代码、数据(当然不包括栈区);
(b) 线程上下文比进程上下文小,且切换代价小;
(c) 线程不像进程那样有着“父-子”体系,同一个进程内的线程都是“对等的”,主线程与其他线程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是进程创建的第一个线程。

二、APR线程管理接口
如今应用最广泛的线程包就是Posix Thread了。APR对线程的封装也是基于Posix thread的。

APR线程管理接口针对apr_thread_t这个基本的数据结构进行操作,apr_thread_t的定义很简单:
/* apr_arch_threadproc.h */
struct apr_thread_t {
    apr_pool_t *pool;
    pthread_t *td;
    void *data;
    apr_thread_start_t func;
    apr_status_t exitval;
};
这个结构中包含了线程ID、线程函数以及该函数的参数数据。不过APR的线程函数定义与Pthread的有不同,“Pthread线程函数”是这样的:
typedef void *(start_routine)(void*);
而“APR线程函数”如下:
typedef void *(APR_THREAD_FUNC *apr_thread_start_t)(apr_thread_t*, void*);

1、apr_thread_create
apr_thread_create内部定义了一个dummy_worker的“Pthread线程函数”,并将apr_thread_t结构作为参数传入,然后在dummy_worker中启动“APR的线程函数”。在该函数的参数列表中有一项类型为apr_threadattr_t:
struct apr_threadattr_t {
    apr_pool_t *pool;
    pthread_attr_t attr;
};
这个类型封装了线程的属性,不同的线程属性会导致线程的行为有所不同。Pthread提供多种线程属性设置接口,可是APR并未全部提供,必要时我觉得可以自己来调用Pthread接口。APR提供的属性设置接口包括设置线程的可分离性、线程栈大小和栈Guard区域属性。

2、apr_thread_exit
进程退出我们可以直接调用exit函数,而线程退出也有几种方式:
(1) 隐式退出 – 可以理解为线程main routine代码结束返回;
(2) 显式退出 – 调用线程包提供的显式退出接口,在apr中就是apr_thread_exit;
(3) 另类显式退出 – 调用exit函数,不仅自己退出,其所在线程也跟着退出了;
(4) 被“黑”退出 – 被别的“对等”线程调用pthread_cancel而被迫退出。
apr_thread_exit属于种类(2),该种类退出应该算是线程的优雅退出了。apr_thread_exit做了3个工作,分别为设置线程返回值、释放pool中资源和调用pthread_exit退出。

3、apr_thread_join和apr_thread_detach
进程有waitpid,线程有join。线程在调用apr_thread_exit后,只是其执行停止了,其占有的“资源”并不一定释放,这里的“资源”我想就是“另种观点”中的“线程上下文”,线程有两种方式来释放该“资源”,这主要由线程的“可分离”属性决定的。如果线程是“可分离的”,当线程退出后就会自动释放其“资源”,如果线程为“非可分离的”,则必须由“对等线程”调用join接口来释放其资源。apr_thread_detach用来将其调用线程转化为“可分离”线程,而apr_thread_join用来等待某个线程结束并释放其资源。

三、小结
基本的线程管理接口相对较简单,关键是对线程概念的理解。接下来的“线程同步”则是件比较有趣的话题。

© 200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APR源代码分析-内存篇
  2. APR源代码分析-设计篇
  3. APR源代码分析-进程同步篇
  4. APR源代码分析-高级IO篇
  5. APR源代码分析-文件IO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