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Java 下的文章

从《凡人修仙传》看程序员境界:道友,你修炼到哪一层了?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08/fanren-xiuxian-programmer-level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最近《凡人修仙传》的电视剧大火,想必各位道友都有耳闻。鄙人也没忍住,不仅刷完了杨洋主演的网剧,还趁着这股热乎劲儿,一口气在微信读书连读再听地补完了小说的人界篇。

当看到韩立资质平平,相貌普通,却凭着“小绿瓶”、远超常人的心智和不懈的努力,在残酷的修仙界中,历经炼气、筑基、结丹、元婴,终至化神时,我猛然拍案:

这不就是我们程序员升级打怪的真实写照吗?!

仔细一想,还真是如此。在这“码农”修仙界,人人皆望飞升,脱离 CRUD 的苦海,证得架构大道。韩天尊从一介凡人,在人界一步步逆天修行;我们则从一行“Hello World”开始,在代码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从初窥门径到执掌乾坤,其间的艰辛与突破,又何尝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修行?

今日,不妨让我们借韩天尊的人界飞升之路,一同探寻这程序员的修仙境界。看看你我,如今身在何处,又该如何“破境”飞升。

第一境:炼气期 – 程序员学徒


炼气期

此境界的修士初入仙门,刚刚感应到“天地灵气”(编程语言),开始学习吐纳之法(基础语法)。灵力微薄,法术生疏,面对浩如烟海的功法秘籍(API文档),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一不小心就可能“走火入魔”(写出 Bug)。

  • 境界特征:
    • 初窥门径,灵力微薄: 刚掌握一门或多门“功法”(Java/Python/Go),但理解不深。能写出基础的业务逻辑,但对底层原理一知半解,如同只会念咒却不知其所以然。
    • 修炼功法,打牢根基: 每日勤修不辍,疯狂“吸收灵石”(看文档、刷 LeetCode、学习框架)。主要任务是完成导师(Mentor)分配的“宗门任务”(小功能、Bug修复),以此换取修炼资源。
    • 依赖法器,难离其身: 严重依赖各种“低阶法器”,如 Stack Overflow、CSDN 和各类 AI 代码助手。一旦“法器”失灵(断网),便束手无策,战力大减。
    • 心魔与瓶颈: 最大的心魔是“我是不是不适合写代码”的自我怀疑。常常会遇到“瓶颈”,一个简单的 Bug 可能要耗费数日才能解决,此时急需一颗“筑基丹”(高人指点)方能突破。

第二境:筑基期 – 合格的工程师


筑基期

经历无数次“走火入魔”后,终于炼化灵气,开辟丹田,成功“筑基”,体内的“灵力”(知识体系)凝聚成形。从此,你不再是修仙界的炮灰,而是一名真正的修士,可以独立执行任务,在宗门(团队)中有了一席之地。

  • 境界特征:
    • 筑基成功,道途有望: 能够独立负责一个模块或一条业务线。对团队的技术栈了如指掌,是项目的中坚力量,道基稳固。
    • 拥有本命法器: 不再是见什么用什么,而是有了自己得心应手的“本命法器”(精通的框架或工具链),如 Spring 全家桶、Vue/React 生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威力倍增。
    • 神识初成,洞察秋毫: 开始具备一定的“神识”(Code Review 能力和设计嗅觉),能发现炼气期修士代码中的明显问题,并预见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同神识外放,探查四周。
    • 独立执行宗门任务: 可以独立外出执行有一定难度的“宗门任务”(负责一个完整需求),并能顺利归来,不再需要师兄寸步不离地看护。

第三境:结丹期 – 资深工程师 / 技术骨干


结丹期

此乃修行路上的巨大分水岭。修士将全身修为压缩、凝练,在丹田内结成一颗“金丹”(核心技术壁垒)。从此,寿元大增(职业生涯更稳定),神通广大,成为宗门里受人敬仰的长老级人物。

  • 境界特征:
    • 凝结金丹,质的飞跃: 在某一领域(如高并发、分布式、数据库优化)形成了自己深厚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这便是你的“金丹”。你是这个领域的 Go-to Person,是众人眼中可靠的“X哥”、“X姐”。
    • 本命法宝,威力大增: 不再满足于使用“法器”,开始炼制自己的“法宝”(轮子、工具库、脚手架),供宗门内弟子使用,极大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 开辟洞府,传道授业: 开始承担起“长老”的职责,为宗门“开辟洞府”(搭建技术分享平台),“传道授业”(指导新人、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后辈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 阵法大师,布局为先: 对小型系统的架构设计信手拈来,如同布置“阵法”,懂得权衡取舍,让系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稳固运行,易于扩展。

第四境:元婴期 – 架构师 / 首席工程师


元婴期

碎丹成婴,道行进入全新天地。修士的“元婴”可以出窍,神游天外,对“天地法则”(系统规律)的理解远超常人。他们是宗门的守护神,轻易不出手,但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宗门的兴衰。

  • 境界特征:
    • 元婴出窍,神游天外: 视角早已超越某个具体项目或业务线。他们的“元婴”(思想和影响力)可以“出窍”,俯瞰整个公司的技术体系,思考跨团队、跨领域的平台级问题。
    • 参悟天地法则: 深入理解分布式、高可用、可扩展性等“天地法则”。他们关注的不再是“术”(具体实现),而是“道”(设计哲学与原则),能在纷繁复杂的需求中,找到最核心的技术模型。
    • 开宗立派,影响一方: 他们设计的“护山大阵”(核心技术架构、平台),能支撑公司未来数年的发展。他们制定的“门规”(技术规范、研发流程),被众多弟子遵守,深刻影响着整个技术团队的文化和效率。
    • 趋吉避凶,未卜先知: 具备强大的技术预判能力,能洞察技术趋势,规避未来的技术债务和架构风险,带领宗门走在正确的“修行”道路上,避免误入歧途。

第五境:化神期 – 技术大牛 / 领域开拓者


化神期

此境界已是人界的传说,神龙见首不见尾。他们对“道”的理解已返璞归真,能够洞悉本源,甚至创造规则。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是无数修士仰望的目标。

  • 境界特征:
    • 返璞归真,大道至简: 他们的言论和代码往往看起来平平无奇,却蕴含着对技术最深刻的理解。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最复杂的原理,如同“大道至简”,一言一行皆是道法自然。
    • 言出法随,创造规则: 他们不再是规则的遵守者,而是规则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的某个开源框架(如 K8s, TensorFlow)、某篇论文(如 MapReduce, DynamoDB),可能开创一个时代,成为无数修士修行的“根本大法”。
    • 破碎虚空,飞升上界: 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一家公司,成为整个行业的灯塔。他们可能在顶级技术会议上“讲道”,也可能在某个开源社区中“点化”众生。对他们而言,换个公司已不是“跳槽”,而是“破碎虚空”,去往另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灵界)。

小结:路漫漫其修远兮

修仙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炼气期的迷茫,到筑基期的坚定;从结丹期的突破,到元婴期的洞察,乃至化神期的传说。每一个境界,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打坐”(学习)、一次又一次的“渡劫”(攻克难题),以及那么一点点“机缘”(好的项目和团队以及赛道)。

韩立资质平平,却凭着“勤奋”与“谨慎”二字,终成大道。我辈程序员,或许没有逆天资质,但只要心向大道,勤勉不怠,终有一日,也能突破瓶颈,得见真我。

那么,各位道友,你现在修炼到哪个境界了?在修行路上又遇到了哪些瓶颈或趣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道号”和境界,我们一同论道!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Python简史:一个圣诞节的“私活”项目,如何改变了编程世界?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8/30/python-an-origin-story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在编程语言的星空中,很少有哪颗星像Python一样,以如此温和而坚定的姿态,从一个不起眼的个人项目,成长为照亮地球未来的科技灯塔。如今,当我们谈论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时,Python几乎是绕不开的默认选项。但这一切的起点,竟源于一位程序员在阿姆斯特丹的圣诞假期里,为了“打发时间”而开始的一个“私活”项目。

近期,一部名为《Python: The Documentary》的纪录片,通过对创始人Guido van Rossum及众多早期核心贡献者的访谈,为我们揭开了这段波澜壮阔的起源故事。这既是一部技术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设计哲学、社区力量、时代机遇与人性光辉的启示录。

本文将沿着这部纪录片的脉络,和大家一起穿越回那个个人电脑尚不普及、Usenet是唯一交流渠道的年代,探寻和复盘Python成功的真正基因。

孕育:一次对“专家思维”的反叛

故事始于80年代的荷兰CWI(国家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一个诞生了Algol系列语言的学术圣地。当时,编程语言的设计理念被一种根深蒂固的经济关系所主导:计算机极其昂贵,而程序员相对廉价。因此,语言被设计得尽可能贴近硬件,以榨干机器的每一分性能,至于程序员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去理解和编写,则在其次。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CWI的ABC语言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成员Lambert Meertens在尝试向艺术家教授编程时发现,现有的语言充满了对底层硬件知识的隐式要求,这对非技术背景的人来说是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ABC的目标,就是创造一门“易学、易教、易用”的语言,让初学者无需关心“那些凌乱的硬件细节”。

Guido van Rossum,当时还是一名年轻的程序员,被雇佣来将ABC的原型实现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他在这门语言上投入了三年半的心血。然而,ABC生不逢时。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分发软件需要邮寄软盘,ABC几乎没有触及到它的目标受众,并最终被CWI高层扼杀。

这次失败的经历,却在Guido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诞生:在C与Shell之间的“甜蜜点”

项目被砍后,Guido被调往一个名为Amoeba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项目。他的任务是为这个系统编写大量的用户应用程序。他很快发现,使用C语言来完成这些任务极其痛苦和低效,而使用Shell脚本又缺乏足够的编程能力。

“天啊,如果我们能用ABC来写这些工具就好了,”Guido回忆道,“每个工具可能只需要半页代码,我几周就能搞定,而不是看起来要花上好几年。”

但他同样意识到,ABC过于抽象,它刻意回避了与文件系统、进程等操作系统底层交互的能力。此时,一个清晰的需求浮现了:市场需要一种能够弥合C语言的强大能力与Shell脚本的易用性之间鸿沟的语言。

当时,Perl是这个生态位的有力竞争者,但Guido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欣赏它。“我们觉得它作为一门编程语言并不好,几乎和Basic一样糟糕,只是糟糕的方式不同。” 正是在这种“一个能打的都没有”的背景下,Guido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1989年的圣诞假期,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开始了自己的“私活”项目:创造一门属于自己的编程语言。

设计哲学:“禅”的雏形

Guido的新语言,自然地继承了ABC的许多思想遗产,其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就是使用缩进来组织代码块。但他同样抛弃了ABC中那些他认为不切实际的部分,朝着更务实的方向前进。

更重要的是,Python从诞生之初就树立了一种与当时主流脚本语言Perl截然相反的哲学。Perl的座右铭是“条条大路通罗马”(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do it),鼓励天马行空的语法和技巧。而Python则悄然确立了自己的核心原则:“应该有且最好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来做事”(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这种对明确性(explicitness)可读性(readability)的极致追求,后来被社区核心成员Tim Peters总结为著名的《The Zen of Python》。当人们困惑于Python的设计哲学时,Tim Peters用诗一般的语言给出了答案:

  •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优美胜于丑陋)
  •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明了胜于晦涩)
  •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简洁胜于复杂)
  • Readability counts. (可读性很重要)

这可不是什么漂亮的口号,而是真正指导Python语言演进的根本大法。一位科学家用户在纪录片中分享道:“我用Perl处理数据,一年后回来看代码,完全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而Python的代码,一年后我依然能读懂。” 这正是Python设计哲学的胜利。

社区的黎明:从Usenet的21个碎片开始

当Guido将这个名为“Python”(源自他喜爱的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语言展示给ABC的同事时,并非所有人都表示欢迎。他的导师Lambert Meertens的第一反应是输入一行代码,让解释器崩溃了,这让Guido备受打击。但第二天,他就修复了这个问题。这种务实、快速迭代的风格,贯穿了Python的整个发展历程。

很快,Python在CWI内部吸引了第一批真正的用户,Sjoerd Visscher和Jack Jansen。他们成为了Guido最初的反馈来源,“你只需要对他喊一声‘嘿,Guido!’”。一个微小的、紧密的社区开始形成。

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在于CWI的开明决定:他们允许Guido以开源的形式将Python发布到全世界。“他们不知道这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成功,这很好,”Guido笑着说,“如果他们知道了,他们可能会阻止,那它就永远不会成功了。”

在那个前互联网时代,发布软件是一项艰苦卓绝的任务。团队必须将源代码打包、压缩、转换成ASCII编码,再分割成21个符合Usenet帖子大小限制的碎块。用户则需要手动下载所有碎片,再反向执行所有步骤。然而,Guido充满诱惑力的“预告”吸引了足够多的早期信徒,他们不辞辛劳地完成了这套复杂的“解压”流程。很快,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和Usenet帖子开始涌入,一个全球性的社区就此诞生。

成长与迁徙:从NIST车间到成为“仁慈的独裁者”

Python的早期发展离不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一群爱好者。他们组织了第一次Python研讨会,只有20人参加,在一个“没有窗户的政府办公楼”里。正是这次会议,奠定了Python社区开放、协作的基调,也催生了Guido著名的头衔——“仁慈的独裁者”(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 BDFL)

这个听起来有些戏谑的称号,精准地描述了Guido在社区中的角色:他欢迎所有人的想法,但保留对语言发展的最终决定权。这种模式在混乱的开源世界中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稳定性和方向感,确保了Python在演进过程中没有因为无休止的争论而偏离其核心哲学。

随后,Guido移居美国,加入了CNRI(国家研究创新公司),这是他第一次可以全职投入到Python的开发中。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稳定的支持,还拥有了python.org域名,为社区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家园。(一个有趣的插曲是,他们当时没有注册python.com,导致该域名多年来被一个成人网站占据。)

走向主流:科学计算与Web浪潮的双重助推

Python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踩中了数次技术浪潮的节拍。

  • 科学计算社区的拥抱:最初,科学家们使用Perl或MATLAB等工具,但Perl代码难以维护,而MATLAB是昂贵的商业软件。Python凭借其开源属性、出色的可读性和通过C扩展实现高性能计算的能力,迅速赢得了科学计算领域的青睐。NumPy、SciPy等库的出现,为Python构建了坚实的护城河。Guido本人虽然不是科学家,但他对社区需求的开放态度,使得Python能够不断演进,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

  • 互联网泡沫与Web开发:2000年初,随着Web的兴起,开发者需要一种能够快速构建网络服务的语言。相比于Java的笨重和Perl的混乱,Python的“胶水语言”特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Dropbox和YouTube等早期巨头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Python在生产力上的巨大优势。Dropbox的创始人Drew Houston回忆道:“Google有一个百人C++团队在做视频网站,却始终追不上那个叫YouTube的小团队,后来他们发现,后者只有几个用Python的工程师。”

3.0之痛:一次差点撕裂社区的“大分裂”

当一门语言获得巨大成功后,如何处理历史包袱就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Python 2在Unicode和bytes处理上的混乱设计,成为了Guido心中的一根刺。2008年末,Python 3.0发布,这是一次不向后兼容的重大升级,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历史问题。

团队乐观地估计,社区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完成过渡。但他们严重低估了现实的阻力。对于拥有数百万行Python 2代码的公司(如Dropbox)来说,迁移成本是天文数字。许多核心库的维护者也迟迟不愿跟进,导致生态系统出现严重割裂。

这场“2 vs 3”的分裂持续了近十年,一度让社区陷入绝望。一些著名的开发者公开表示“不会迁移”,认为Python 3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其带来的痛苦。

最终,是时间、工具和榜样治愈了这场创伤。2to3、six等兼容库的出现降低了迁移门槛;Instagram等大型公司率先完成迁移并分享了性能提升的成功经验,给了社区巨大的信心;而Python 2.7在2020年正式停止支持,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场痛苦的经历给Guido和整个社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Python可能已经太庞大了,再也无法承受一次这样的迁移。”如今,“永远不会有Python 4”已经成为社区的共识。

文化的胜利:Python的真正护城河

回顾Python的成功之路,语法和功能固然重要,但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其独特而强大的社区文化。

  • 开放与包容:从Guido亲自指导一位毫无开源经验的女性开发者Mariatta Wijaya成为核心贡献者,到PyLadies社区的兴起,Python社区在推动多元化和包容性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这使得Python不仅仅吸引了传统的白人男性程序员,还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广大人群。
  • 幽默与人文关怀:从以“Monty Python”命名,到import this会打印出《The Zen of Python》,再到用“spam, spam, spam”作为会议T恤的口号,Python社区始终保持着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这让参与开源不再是一件枯燥严肃的事情,而是一种有趣的社交活动。
  • “我为语言而来,为社区而留”: 这是前PyCon主席Jesse Noller的名言,也是无数Python开发者的心声。PyCon不只是一个技术会议,更像一个大型的家庭聚会。人们在这里交流思想,结交朋友,共同塑造着这门语言的未来。

小结:一场精心策划的“意外”

Python的成功,是一系列因素的完美风暴。它诞生于一个恰当的时机,满足了市场对一种更人性化、更高生产力语言的渴求。它的设计哲学——简洁、明确、可读——被证明是应对大型项目和团队协作复杂性的最佳解药。它抓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浪潮,从科学计算到Web开发,再到今天的人工智能。

但最重要的,是Guido van Rossum和整个社区所展现出的务实、开放和人文精神。他们愿意为了长远的目标而承受短期的痛苦(Python 3迁移),也愿意为了让社区更美好而不断反思和改进。

这个始于圣诞节的“私活”项目,最终没有成为又一个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的ABC。它活了下来,并茁壮成长,因为它不仅是一门优秀的编程语言,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进化的生命体。它的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每一个开源世界的参与者。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