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etcd 下的文章

13万节点!Google 如何打破 Kubernetes 的物理极限,构建全球最大集群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1/26/how-google-built-a-130000-node-k8s-cluster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Kubernetes 的官方支持上限通常被认为是 5,000 到 15,000 节点。然而,在 AI 时代的算力军备竞赛中,这个数字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近日,Google Cloud 发布了一份重磅技术报告,揭示了他们如何在 GKE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上成功运行了一个130,000 节点的超大规模集群——这是目前已知全球最大的 Kubernetes 集群,其规模是 GKE 官方支持上限(65,000 节点)的两倍,更是开源 Kubernetes 社区上限的近十倍。

这不是一次规模的堆砌,而是一次涉及控制平面、调度器、存储和网络的系统级工程实践,极具参考价值。Google 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深入其架构内部,一探究竟。

背景:AI 时代的“巨兽”需求

推动这一极限挑战的核心动力,是日益庞大的 AI 工作负载。随着大模型训练对算力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客户不再满足于万卡集群,而是向着 10万节点 的规模进军。

在这个量级下,挑战不仅来自芯片的短缺,更来自电力和数据中心的物理限制。一个拥有数万块高性能 GPU 的集群,其功耗可能高达数百兆瓦,必须跨越多个数据中心部署。这要求 Kubernetes 不仅要管理庞大的资源,还要具备跨故障域、跨数据中心的极致编排能力。

核心创新:四大技术支柱

为了支撑起这座“13万节点”的摩天大楼,Google 对 Kubernetes 的底层架构进行了四项关键的“手术”。

1. 读操作的极致优化:一致性缓存

在 13 万节点的集群中,数以百万计的 Pod 和对象会产生海量的 API 请求。如果所有读请求都直接打到 etcd(或 GKE 使用的 Spanner),数据库瞬间就会被压垮。

Google 的解决方案是:让 API Server 直接从内存缓存中服务读请求,同时保证强一致性。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引入 Consistent Reads from Cache (KEP-2340),API Server 可以利用其内存中的 Watch Cache 来服务 GET 和 LIST 请求。

系统会确保缓存中的数据在服务请求前是可验证的最新状态(verifiably up-to-date),从而在不牺牲一致性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底层数据库的压力。

同时,通过 Snapshottable API Server Cache (KEP-4988),API Server 甚至可以直接从内存中构建 B-tree 快照,来服务带有 resourceVersion 的历史数据查询,彻底消除了“读放大”问题。

2. 存储后端的无限扩展:基于 Spanner 的分布式键值存储

标准的 Kubernetes 使用 etcd 作为存储后端,但在 13 万节点的规模下,etcd 的容量和吞吐量成为了瓶颈。

GKE 替换了这一层,使用了一个基于 Google Spanner 的专有键值存储系统。

  • 性能数据:在测试中,该存储系统轻松支撑了 13,000 QPS 的租约 (Lease) 更新操作,确保了 13 万个节点的健康检查心跳畅通无阻。
  • 容量:在峰值时,数据库中存储了超过 100 万个 Kubernetes 对象,依然保持了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稳定性。

3. 调度器的进化:Kueue 与工作负载感知

默认的 Kubernetes 调度器是“Pod 中心”的,它一个个地调度 Pod。但这对于 AI 训练任务来说远远不够——AI 任务通常需要“全有或全无” (All-or-Nothing) 的调度保证(即 Gang Scheduling)。

Google 引入了 Kueue,一个构建在原生调度器之上的作业级 (Job-level) 队列管理器。Kueue 负责决定何时接纳一个作业,基于配额、优先级和公平策略进行裁决。它实现了Gang Scheduling,确保一个训练任务的所有 Pod 要么全部启动,要么全部排队,避免了资源死锁。

4. 数据访问的加速:GCS FUSE 与本地化缓存

对于 AI 训练,数据加载速度至关重要。GKE 利用 Cloud Storage FUSE 配合并行下载和区域性缓存 (Anywhere Cache),让存储在 GCS 对象存储中的海量数据,能像本地文件系统一样被 Pod 高速访问。这使得数据加载延迟降低了 70%,确保了 GPU 不会因为等待数据而空转。

实战演练:一场 13 万节点的压力测试

为了验证这套架构,Google 设计了一个包含四个阶段的极限压力测试,模拟了真实的 AI 生产环境。下图展示了整个测试的时间线和四个关键阶段。


图注:13万节点压力测试的完整执行时间线

阶段一:基线测试 —— 1000 Pods/秒的狂飙

在一个空集群中,一次性启动 130,000 个 Pod 的大规模训练任务。结果显示,控制平面极其稳定,支撑了高达 1,000 Pods/秒 的创建和调度吞吐量。


图注:控制平面的吞吐量监控

阶段二:混合负载与争抢 —— Kueue 的“铁腕”

测试引入了大量低优先级的批处理作业填满集群,然后突然提交高优先级的微调任务。此时,Kueue 展现了惊人的动态调整能力:它在 93 秒内精准抢占了 39,000 个低优 Pod,瞬间腾出资源给高优任务。


图注:Kueue 正在进行资源调度

阶段三与四:突发流量与弹性恢复

在第三阶段,模拟了“双十一”式的流量洪峰,提交最高优先级的推理服务。系统再次平稳应对,甚至在极高负载下,推理 Pod 的 P99 启动延迟仍控制在 10 秒左右,这对于对延迟敏感的在线服务至关重要。


图注:不同负载类型下的 Pod 启动延迟

最后,当流量退去,系统自动释放资源,重新接纳之前被挂起的低优任务,实现了资源的完美闭环和极致利用。

小结:这就是未来的基础设施

Google 的这次 13 万节点实验,不仅是秀肌肉,更是为整个云原生社区指明了方向。它证明了 Kubernetes 在经过合理的架构优化后,完全有能力承载 AI 时代最苛刻的算力需求。

内存一致性缓存工作负载感知的调度,这些在极限场景下打磨出的技术创新,最终都会反哺到普通的 GKE 集群,甚至回馈给开源社区(如 Kueue 和 KEP 提案)。

对于我们每一位架构师而言,这都是生动的一课:真正的可扩展性,不仅仅是堆砌硬件,更是对系统每一个环节——从读写路径到调度逻辑——进行极致的工程优化。

资料链接:https://cloud.google.com/blog/products/containers-kubernetes/how-we-built-a-130000-node-gke-cluster/

聊聊你对“规模极限”的看法

Google的13万节点集群,为我们展示了云原生技术栈在AI时代的巨大潜力。在你看来,Kubernetes或其他云原生技术的下一个“物理极限”会是什么?除了Google提到的这四项优化,你认为还有哪些关键技术能帮助我们突破规模的瓶颈?或者,你在自己的工作中,遇到过哪些有趣的“规模化”挑战和解决方案?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起探讨未来基础设施的模样!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大规模系统设计有了新的启发,别忘了点个【赞】和【在看】,并分享给更多对技术极限充满好奇的同伴!


还在为“复制粘贴喂AI”而烦恼?我的新专栏 AI原生开发工作流实战 将带你:

  • 告别低效,重塑开发范式
  • 驾驭AI Agent(Claude Code),实现工作流自动化
  • 从“AI使用者”进化为规范驱动开发的“工作流指挥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启你的AI原生开发之旅。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一个 Kubernetes 集群的“珠峰攀登”:从 10 万到 100 万节点的极限探索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20/k8s-1m-intro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在云原生的世界里,Kubernetes 集群的规模,如同一座待征服的高峰。业界巨头 AWS 已将旗帜插在了 10 万节点的高度,这曾被认为是云的“天际线”。然而,一位前OpenAI工程师(曾参与OpenAI 7.5k节点的Kubernetes集群的建设)发起了一个更雄心勃勃、甚至堪称“疯狂”的个人项目:k8s-1m。他的目标,是向着那座从未有人登顶的、充满未知险峻的“百万节点”之巅,发起一次单枪匹马的极限攀登。

这不简单是一个节点数量级的提升,更像是一场对 Kubernetes 核心架构的极限压力测试。虽然我们绝大多数人永远不会需要如此规模的集群,但这次“攀登”的日志,却为我们绘制了一份无价的地图。它用第一性原理,系统性地拆解和挑战了 Kubernetes 的每一个核心瓶颈,并给出了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

对于每一位 Go 和云原生开发者而言,这既是一场技术盛宴,也是一次关于系统设计与工程哲学的深刻洗礼。

穿越“昆布冰瀑”——征服 etcd 瓶颈

在任何一次珠峰攀登中,登山者遇到的第一个、最著名、也最危险的障碍,是变幻莫测的“昆布冰瀑”。在 k8s-1m 的征途中,etcd 扮演了同样的角色。

无法逾越的冰墙

一个百万节点的集群,仅仅是为了维持所有节点的“存活”状态(通过 Lease 对象的心跳更新,默认每 10 秒一次),每秒就需要产生 10 万次写操作。算上 Pod 创建、Event 上报等其他资源的不断变化,系统需要稳定支撑的是每秒数十万次的写入 QPS。

然而,项目的发起者使用 etcd-benchmark 工具进行的基准测试表明,一个部署在 NVMe 存储上的单节点 etcd 实例,其写入能力也仅有 50K QPS 左右。更糟糕的是,由于 Raft 协议的一致性要求,增加 etcd 副本反而会线性降低写吞吐量。

由此来看,etcd,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冰墙,以其当前为强持久性和一致性而设计的架构,在性能上与百万节点集群的需求存在着数量级的差距。

登山者的智慧:我们真的需要硬闯冰瀑吗?

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矛盾,作者没有选择渐进式优化,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具颠覆性的观点:大多数 Kubernetes 集群,并不需要 etcd 所提供的那种级别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1. 临时资源的主导:集群中的绝大多数写入,都是针对临时资源 (ephemeral resources),如 Events 和 Leases。即使这些数据在灾难中丢失,其影响也微乎其微。
  2. 声明式 API 的韧性:Kubernetes 的声明式 API 和控制器模式,使其天生具备强大的自愈能力。即使部分状态丢失,控制器也会自动地将系统调谐回期望的状态。
  3. GitOps 时代的“牛群”哲学:在现代 GitOps 流程中,集群的状态真理之源是 Terraform、Helm 或 Git 仓库。在极端情况下,重建一个集群,往往比从备份中恢复一个精确到毫秒的状态要容易得多。

开辟新路:用 mem_etcd 绕行

基于以上洞察,作者没有硬闯“冰瀑”,而是构建了一条全新的、更高效的“绕行路线”——mem_etcd。它并非一个“更好的 etcd”,而是一个被“阉割”和“魔改”的 etcd

  1. 放弃强持久性:mem_etcd 将 fsync 的决策权完全交给使用者。通过内存存储或带缓冲的 WAL 日志,它将写入性能提升了数个数量级。基准测试结果显示,在关闭 fsync 的情况下,mem_etcd 的吞吐量可轻松超过 1M QPS,而延迟则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 简化接口:通过对真实 K8s 流量的分析,作者发现 K8s 实际只使用了 etcd 接口中一个很小的子集。mem_etcd 只实现了这个最小必要子集,极大地降低了内部复杂性。
  2. 优化数据结构:针对 K8s 的键空间结构,mem_etcd 采用了全局哈希表 + 分区 B-Tree 的混合数据结构,实现了 O(1) 的键更新和 O(log n) 的范围查询。

通过替换 etcd 这个“心脏”,作者成功穿越了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通往更高海拔的道路豁然开朗。

开辟“希拉里台阶”——重构分布式调度器

成功穿越“冰瀑”后,登山者面临的是更具技术挑战的垂直岩壁,如同珠峰顶下的“希拉里台阶”。在这里,Kubernetes 的“大脑”——kube-scheduler——成为了新的瓶颈。

无法攀登的峭壁

今天的调度器,其核心算法复杂度约为 O(n*p)(n 是节点数,p 是 Pod 数)。在百万节点、百万 Pod 的场景下,这意味着 1 万亿次级别的计算。作者的基准测试显示,在 5 万节点上调度 5 万个 Pod,就需要 4.5 分钟,这距离“1 分钟调度 100 万 Pod”的目标相去甚远。

新的攀登技术:Scatter-Gather

作者没有试图让一个调度器“爬得更快”,而是借鉴了分布式搜索系统的经典“分片-聚合”(Scatter-Gather) 模式,让成百上千个“登山队员”同时向上攀登。

  • 核心思想:将 100 万个节点视为搜索引擎中的 100 万篇“文档”,将待调度的 Pod 视为一次“搜索查询”。
  • 架构
    1. 引入一个或多个 Relay(中继)层,负责接收新的 Pod 请求。
    2. Relay 将 Pod “分发” (Scatter) 给成百上千个并行的 Scheduler 实例。
    3. 每个 Scheduler 实例只负责对一小部分节点(一个“分片”)进行过滤和打分。
    4. 所有 Scheduler 将各自的最优解返回给 Relay。
    5. Relay “聚合” (Gather) 所有结果,选出全局最优的节点,并最终完成绑定。

峭壁上的“幽灵”

这个优雅的架构在现实中遇到了两大“幽灵”般的挑战:

  1. 长尾延迟 (Long-tail Latency):作者引用了 Jeff Dean 的著名论文《The Tail at Scale》,指出在需要数千个调度器紧密协调的系统中,你永远要为那最慢的 1% 付出代价。这个延迟“毛刺”的主要来源,正是 Go 的垃圾回收 (GC)
  2. Watch Stream 的“饥饿”问题:作者发现,在高吞吐量下,apiserver 的 Watch Stream 会出现长达数十秒的“失速”,导致 Relay 无法及时获取到新的待调度 Pod。

为了对抗这些“幽灵”,作者采取了一系列极限优化手段:从绑定 CPU激进的 GC 调优 (GOGC=800),到做出一个极端的接口变更——用 ValidatingWebhook 替代 Watch,将 Pod 的发现延迟降到了最低。

挺进“死亡地带”——直面 Go GC 的终极挑战

当架构层面的两大峭壁被征服后,攀登进入了海拔 8000 米以上的“死亡地带”。这里的敌人不再是具象的冰川或岩壁,而是“稀薄的空气”——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瞬间让最强壮的登山者倒下的系统性瓶颈。

当 etcd 被替换、scheduler 被分片后,瓶颈最终会转移到哪里?作者给出了一个对 Go 社区极具启发性的答案:

  1. kube-apiserver 的 Watch 缓存:其内部基于 B-Tree 的 watchCache 实现,在高频更新下成为了新的锁争用点。
  2. Go 的垃圾回收器 (GC):这被认为是最终的、最根本的聚合限制器。在极限规模下,kube-apiserver 会产生并丢弃海量的小对象(在解析和解码资源时),这种巨大的内存流失 (churn) 会给 GC 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增加 apiserver 的副本也无济于事。

结论:在超大规模场景下,Go 的 GC 成为了那个最后的、最稀薄的“空气”。

小结:登顶之后 — 地图的价值

k8s-1m 项目,与其说是一个工程实现,不如说是一次勇敢的“思想实验”和极限探索。它成功地将旗帜插在了“百万节点”的顶峰,但其真正的价值,是为后来的“登山者”(其他工程师)绘制了一份详尽的地图。

这份地图向我们揭示了:

  • 第一性原理的力量:勇敢地质疑系统中那些“理所当然”的核心假设,是通往数量级提升的唯一路径。
  • 瓶颈的迁移:系统优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将瓶颈从一个组件推向另一个组件的过程。
  • Go 的伟大与局限:Go 是构建 Kubernetes 这样的云原生巨兽的理想语言,但即便是 Go,在绝对的规模面前,其核心特性(如 GC)也终将面临极限。

这个项目如同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 Kubernetes 架构的未来演进方向,也为我们每一位使用 Go 构建大规模系统的工程师,提供了无价的洞察与启示。

  • 资料链接:https://bchess.github.io/k8s-1m/
  • 项目链接:https://github.com/bchess/k8s-1m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AI原生开发工作流实战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