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hannel 下的文章

Go 技术沉思录:Java 26 年演进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18/lessons-from-java-26-years-evolution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编程语言的演化,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智慧的闪光、艰难的抉择与深刻的教训。

上月,资深工程师 Neil Madden 发表了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点评 26 年的 Java 变更》,以一位亲历者的视角,犀利地回顾了这门“常青”语言的演进之路。

注:Neil Madden口中的Java 26年是指自他1999年学习Java编程开始到2025年的今天。

从Gopher视角来看,这并非一篇简单的技术评论,而是一次宝贵的以史为鉴的机会。

Java 作为企业级开发的“前浪”,其三十年的漫长的发展历程就像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记录了在引入泛型、改进 I/O、简化并发等几乎所有重大议题上的探索与挣扎。

对于 Go 语言乃至整个软件工程领域而言,这其中蕴含着超越语言本身的普适性启示。本文并非旨在对比 Go 与 Java 的优劣,而是希望作为一部“技术沉思录”,通过 Java 这个案例,与各位一同探寻编程语言演进的内在规律。

启示一:核心特性的引入,时机与设计的艺术

Java 5 (2004) – 泛型 (Generics)

“as Go discovered on its attempt to speed-run Java’s mistakes all over again, if you don’t add generics from the start then you’ll have to retrofit them later, badly.”
(正如 Go 在其“快速重蹈 Java 覆辙”的尝试中发现的那样,如果你不从一开始就加入泛型,那么日后就不得不糟糕地进行弥补。)

Java 直到发布 8 年后才引入泛型。为了保持对海量存量代码的向后兼容性,它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妥协:类型擦除 (type erasure)。这个决定虽然在当时解决了燃眉之急,却也带来了诸多“粗糙的边缘”,如反射处理困难、无法对泛型类型进行 instanceof 判断等,至今仍是 Java 开发者的痛点。

由此看来,语言核心特性的引入,是一场关于时机与设计的精妙艺术。过早引入,可能因设计不成熟而留下历史包袱;过晚引入,则必然会受到向后兼容性的掣肘,导致实现上的妥协。Java 的经验深刻地揭示了“后补”式设计的代价。

Go 语言在发布 12 年后才于1.18 版本引入泛型,同样面临巨大的兼容性压力。幸运的是,Go 团队得以借鉴 Java 的教训,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正确的道路——结合”Stenciling方案”和”Dictionaries方案”的“GC Shape Stenciling 方案”,在编译时间(二进制文件膨胀)以及运行时开销方面做了一个折中,并且没有类型擦除。这为 Go 泛型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也印证了一个原则:对于动摇语言根基的核心特性,宁愿慢,也要做对。

注:关于Go泛型实现机制的详细说明,请参见极客时间《Go语言第一课》的第41讲《驯服泛型:明确使用时机》。

启示二:API 是语言的“遗产”,其影响远超想象

Java 1.4 (2002) – “New” I/O (NIO)

“Provided non-blocking I/O for the first time, but really just a horrible API… Has barely improved in 2 and a half decades.”
(首次提供了非阻塞 I/O,但 API 简直糟透了……在 25 年里几乎没有任何改进。)

Neil 对 Java NIO 的评价毫不留情。他吐槽其 API 令人困惑,并且 inexplicably(莫名其妙地)使用 32 位有符号整数表示文件大小,将文件限制在 2GB 以内,这成为了 Java I/O 长期以来的一个“历史污点”。

这也印证了这样一条结论:标准库的 API 一旦发布,就成为语言最宝贵也最沉重的“遗产”。

一个设计精良的 API 可以赋能一代又一代的开发者,而一个糟糕的 API 则可能成为数十年都难以摆脱的枷锁。它定义了开发者与语言交互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力、代码质量和开发者的心智模型。

Go 语言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一个设计极其精良的 I/O 模型。io.Reader 和 io.Writer 接口的简洁与强大,至今仍是语言设计的典范。Go 的网络库 net 基于操作系统提供的非阻塞 I/O(如 epoll),并通过 goroutine 将其巧妙地封装为同步阻塞的编程模型。这使得 Go 开发者既能享受非阻塞 I/O 的高性能,又无需陷入复杂的回调地狱。Java NIO 的“失误”深刻地提醒我们,在 API 设计上投入再多的思考也不为过。

启示三:将正确的并发模型内置于语言,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Java 5 (2004) – java.util.concurrent
Java 19 (2022) – 虚拟线程 (Virtual Threads)

Neil 对 Doug Lea 的 java.util.concurrent (J.U.C) 包给予了满分盛赞,认为其设计极其出色。然而,他也指出,在苦苦挣扎于各种复杂的异步编程模型多年后,Java 才终于通过 Project Loom 引入了虚拟线程,试图在 JVM 层面实现 M:N 的轻量级并发模型。

并发是现代软件开发的基石。一种语言如何处理并发,直接决定了其生产力的上限。Java 的演进路径——先提供一套强大的、专家级的底层并发工具(J.U.C),然后在多年后才引入一个更高层次、更易于大众使用的并发模型(虚拟线程)——揭示了一条从“提供工具”到“提供模型”的演进规律。

Go 语言在这一点上扮演了“预言家”的角色。它从诞生之初就将轻量级并发 (goroutine)通信 (channel) 作为语言的一等公民内置于运行时。这种 CSP (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 模型,极大地简化了并发编程的心智负担。Go 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将一个简单、强大的并发模型作为语言的核心特性,其带来的生产力飞跃,远非一个复杂的工具箱所能比拟。

启示四:警惕范围蔓延,敬畏生态兼容性

Java 8 (2014) – Streams API
Java 9 (2017) – 模块系统 (Modules)

Neil 对 Java Streams API 和模块系统给出了惊人的低分。他认为,Streams API 为了实现“看似简单”的并行计算而过度设计,变得复杂难用。而模块系统(Project Jigsaw)虽然初衷是解决 JAR 地狱,但其引入的巨大动荡和对现有生态的破坏性,使其得不偿失。

语言的演进充满了诱惑。一个好的特性,可能会因为被赋予了过多不相关的目标(范围蔓延)而变得臃肿不堪。任何试图“修正”语言底层生态的重大变革,都必须对生态兼容性抱有最大的敬畏。因为语言的生命力,最终源于其繁荣的社区和生态。

Go 在这方面也并非一帆风順。Go Modules 在诞生之初也曾引发巨大争议,但最终凭借其相对简洁的设计和 go 命令的强大集成能力,成功地统一了 Go 的依赖管理生态,其过程虽然有阵痛,但避免了 Java 模块系统那样的“大分裂”。Java 的这两个案例,为 Go 未来的任何重大变革都敲响了警钟。

小结: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沉思

回顾 Java 26 年的演进史,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不断自我革新、虽有失误但仍充满生命力的“巨人”。它的每一步探索,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后来的语言(尤其是 Go)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录”。

Go 的幸运在于,它诞生得更晚,可以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从而在泛型、I/O 模型和并发等核心问题上,做出了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

然而,历史的镜子也照向未来。Go 如今也面临着自己的“沉思时刻”:如何平衡语言的简洁性与日益增长的表达力需求?如何演进标准库以适应新的挑战(这方面math/v2、json/v2做出了表率)?如何引入下一个可能具有破坏性的重大变革?

Java 的故事告诉我们,语言的演进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唯有保持谦逊,以史为鉴,并始终将开发者的真实需求和语言的内在哲学放在首位,才能在这场长跑中行稳致远。

资料链接:https://neilmadden.blog/2025/09/12/rating-26-years-of-java-changes/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Go 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天才之选还是糟糕开端?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11/go-is-a-good-first-programming-languag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近日,在 r/golang 社区,一个初学者的真诚提问,再次点燃了一场关于 Go 是否适合作为入门语言的激烈辩论。他很困惑:“为什么很多经验丰富的开发者说 Go 不适合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而很多大学却用与之相似的 C 语言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呢?”

这个问题,如同一块探针,深入到了编程教育的核心分歧之中,并迅速将社区观点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方认为,Go 能从第一天起就培养严谨的工程思维,堪称“天才之选”。另一方则认为,它的定位不上不下,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糟糕的开端”

那么,真相究竟为何?为了厘清思路,让我们深入这场辩论,分别听取两大阵营的观点,并审视其背后的根本分歧:我们学习编程,到底是为了什么?

观点一:Go 是一个“糟糕的开端”

这一方的核心论点是:Go 语言陷入了一个尴尬的“中间地带”,对于编程教育的两个主要目标,它都未能完美胜任。

论据一:Go 不够底层,无法胜任“计算机科学基础教育”

这一方的支持者指出,大学 CS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工作原理的深刻理解。在这个目标下,C 语言之所以是“黄金标准”,恰恰在于它的“不友好”:

  • 直面内存:手动 malloc/free 和危险的指针算术,迫使学生直面内存布局、栈与堆等核心概念。
  • 最小化抽象:学生必须从零开始构建数据结构,这个过程能让他们对算法的理解建立在物理实现之上。

而Go 的垃圾回收 (GC) 机制,虽然是工程上的巨大进步,但在教育上却成了一个“黑盒”,完全隐藏了内存管理的复杂性。它让学生“知其然”,却无法“知其所以然”,因此无法胜任传授底层原理的重任。

论据二:Go 不够“温柔”,无法胜任“快速入门与兴趣培养”

接着,这一方展示了另一个极端——以 Python 为代表的“实战派”入门语言。这类语言的目标是让初学者尽快体验到编程的乐趣和效用。

  • 语法“温柔”:Python 的语法接近伪代码,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认知门槛。
  • 快速反馈:作为解释型语言,其“编写即运行”的交互式体验,对维持初学者的学习热情至关重要。

尽管 Go 也以简单著称,但其静态类型、编译周期、以及对项目结构的规范要求,都为纯粹的初学者制造了不必要的“摩擦力”。与 Python 相比,它不够“温柔”,可能会在入门阶段就劝退一部分学习者。

由此来看,Go 既不像 C 那样能让你深入底层,又不像 Python 那样能让你轻松起步。它是一个尴尬的“中间派”,对于任何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来说,都有比它更好的选择。因此,它是一个“糟糕的开端”。

观点二:Go 是一个“天才之选”

另一方的核心论点是:观点一中所说的“中间地带”并非尴尬,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甜蜜点” (sweet spot)。Go 的目标,不是培养纯粹的理论家或业余爱好者,而是从第一天起,就为培养专业的“软件工程师”奠定基础

论据一:Go 教授的是“更重要”的底层原理

观点二的支持者承认 Go 隐藏了手动内存管理的细节,但他们认为,在 2025 年的今天,这部分细节的教学价值正在下降。相反,Go 教授了更现代、更重要的底层概念:

  • 安全的指针哲学:Go 保留了指针,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引用 vs. 值”这一核心概念,这是理解程序性能和行为的关键。同时,它通过移除指针算术,杜绝了 C 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类安全漏洞。
  • 并发是第一性原理:他们强调,现代计算的核心是并发。Go 将 goroutine 和 channel 作为内建特性,让学生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简洁方式,去接触和理解并发这一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基石。

Go 并非不教底层,而是有选择地教授那些在现代软件工程中依然至关重要的底层概念,同时将那些日益自动化、易出错的细节(如手动内存管理)抽象掉。

论据二:Go 的“摩擦力”恰恰是良好工程习惯的开端

观点二的支持者认为,观点一所说的“摩擦力”,实际上是宝贵的“纪律训练”:

  • 静态类型:不是负担,而是一张安全网,它教会学生思考数据的结构和契约。TypeScript逐步超越JavaScript就是一个静态类型取得胜利的明证。
  • 显式错误处理:if err != nil 不是样板代码,而是对健壮性最深刻的、日复一日的训练。它让学生明白,失败是程序中正常的一部分,必须被认真对待
  • 编译周期:不是障碍,而是专业开发流程的预演,教会学生区分构建时和运行时。

Go 的设计,完美地平衡了抽象与细节。它既能让学生快速构建出实际的应用(比如一个简单的 Web 服务器),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专业的工程思想。它不是在教“编程”,而是在教“软件工程”。因此,对于立志成为专业工程师的学习者来说,它是一个“天才之选”

小结:目标决定了最佳路径

至此,辩论的脉络已经清晰。这场争论没有绝对的赢家,因为双方的论点都建立在各自合理的目标之上。

最终的结论是:这取决于你的目标。

  • 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深入理解机器的每一个齿轮如何运转,那么从 C 开始的“苦修”或许无法绕开。
  • 如果你的目标是快速体验编程的乐趣、尽快构建应用,那么 Python 或 JavaScript 可能会为你提供一条更平坦、更愉悦的道路。
  • 而 Go,则为那些从一开始就立志于成为一名专业、高效、能构建并发系统的现代软件工程师的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无与伦比的捷径。

它或许不是最完美的“第一站”,但对于目标明确的人来说,它是一个能让你赢在起跑线上的“天才之选”。它将“学习编程”与“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这两个阶段,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资料链接:https://www.reddit.com/r/golang/comments/1nvbrv8/im_confused_as_to_why_experienced_devs_say_go_is/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