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船,还是扬帆?重新审视 996 文化背后的杠杆缺失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16/rethink-996-cultur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996”——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一周工作六天。这个术语早已成为国内科技行业高强度工作文化的代名词。其背后的逻辑似乎坚不可摧:如果你无法用才华取胜,那就用时间取胜。努力工作,加倍努力,似乎成为了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随着AI赛道竞争的白热化,996文化开始“传染”给美国西部的高科技行业,这种现象也引起了欧美开发者的关注。
近日一篇名为《996 只是意味着你没有杠杆》的文章,对这一“努力神话”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批判。作者 J.A. Westenberg 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理论:当一家公司或个人将 996 作为其核心战略时,他们实际上已经输了。他们炫耀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自己的弱点。
这篇文章既是是对工作文化的批判,也是一堂关于战略、价值和杠杆思维的深刻一课,值得每一位技术从业者深思。
996 的本质:没有帆,只能拼命划船
Westenberg 的核心观点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概括:
“The grind-maxxed founder is trying to row the boat harder. The leverage-maxxed founder has a sail.”
(拼命“卷”的创始人,正试图更用力地划船。而善用杠杆的创始人,早已扬起了帆。)
他认为,996 文化盛行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团队充满激情,而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够好,不足以在每天八小时内取得成功。
- 没有 PMF (产品市场契合) 的蛮力冲锋: 当一家公司还没有找到真正被市场需要的产品时,剩下的唯一选择似乎就是“动量表演”——通过让团队长时间工作来制造一种增长的假象。Westenberg 观察到,这种试图用蛮力冲破迷雾的方式,往往在找到突破口之前,就已将团队燃烧殆尽。
- 用努力掩盖洞察的缺失: 过度沉迷于工作,会给人一种虚假的正义感和安慰感,让人误以为成功只是时间的函数,而非品味、判断力或时机的产物。作者直言:“没有洞察力的痴迷,只是一种病态。”
当一家公司最好的名片是“我们所有人都在拼命工作”时,在 Westenberg 看来,它其实什么都没说。
努力不是价值,“孔雀开屏”式的表演
为什么在没有独特优势(如顶尖人才、强大网络或创新想法)时,人们会倾向于崇拜“埋头苦干”?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身份焦虑”的副作用。
你需要向世界证明你是认真的、投入的。还有什么比所有人都下班回家后,你依然在办公室奋战,并拍照发推更好的方式呢?Westenberg 将这种行为称为“孔雀开屏 (peacocking)”式的表演,目的是展示“看我有多努力”。
然而,这种表演混淆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 努力 ≠ 价值 (Effort is not value)
- 工时 ≠ 产出 (Hours are not outcomes)
- 工作 ≠ 进展 (Work is not the same as progress)
Westenberg 指出,如果你的唯一优势就是“努力”,那么你是可以被轻易替代的。因为总有比你更年轻、更饥渴、更绝望的人,愿意投入更长的时间。疲惫本身,构不成任何长期的护城河。
真正的优势:在不同的轴线上竞争
作者观察到,那些他真正钦佩的人,他们拥有的“不公平优势”往往与时间无关。
- 有些人极擅长销售。
- 有些人是天才的设计师。
- 有些人是简化复杂系统的大师。
关键在于,他们在完全不同的轴线上竞争。他们不需要用 996 的方式工作,因为他们在四小时内创造的价值,可能比大多数人十二小时创造的还要多。
你很少听到真正伟大的创始人吹嘘“我只是比所有人都更努力工作”。你听到的是:
- “我们找到了人们想要的东西,然后我们把它做了出来。”
- “我们知道一个秘密。”
- “我们有不同的思考方式。”
在 Westenberg 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找到了独特的杠杆。
寻找你的帆:超越时间的竞争
“努力”是线性且有上限的,而“杠杆”则是非线性且能带来指数级回报的。作者认为,最有价值的公司,正是由那些找到了杠杆的人建立的。
- 智力杠杆 (Intellectual Leverage): 你是否拥有别人不知道的“秘密”?一个独特的洞察,一个创新的算法,一个更优越的架构。
- 产品杠杆 (Product Leverage): 你的产品是否足够好,以至于它能“自我行走”?一个精心设计的产品,会在你睡觉时被用户自发分享。一个有用的工具,会为世界创造比其开发者投入的多得多的价值。
- 分销杠杆 (Distribution Leverage): 你是否建立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渠道或网络?
花再多的时间划船,也无法拯救一个航向错误的游戏。
小结:别再建造一台“跑步机”
996 的神话,美化了“受苦”,并将其与“成功”错误地绑定。但 Westenberg 揭示的真相或许有些残酷:最有价值的工作,往往不是最辛苦的工作。
文章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尖锐的拷问:
“The next time someone brags about 996, ask them what they’re building. Ask them what they know that others don’t. Ask them what would keep working if they stopped. Because if the answer is “nothing,” then they haven’t built a company. They’ve just built a fucking treadmill.”
(下次有人吹嘘 996 时,问问他们在做什么。问问他们知道哪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问问他们,如果他们停下来,还有什么能继续运作。因为如果答案是“什么都没有”,那么他们并没有建立一家公司,他们只是造了一台他妈的跑步机。)
Westenberg 的文章提醒我们,作为技术从业者,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成为跑步机上跑得最久的人,而应该是那个找到更好的交通工具,甚至学会飞行的人。我们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我们创造的杠杆上,而非消耗的时间里。是时候停止奋力划桨,开始抬头寻找风向了。
资料链接:https://www.joanwestenberg.com/p/996-just-means-you-have-no-leverage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No related post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