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25/writing-is-thinking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最近,全球顶级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 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仅有三个词:“Writing is thinking” (写作即思考)。

这篇社论探讨的是大语言模型时代人类生成的科学写作的价值,其核心观点,对于我们技术领域的开发者、工程师和内容创作者来说,不啻为一记振聋发聩的警示。它在 AI 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一个被我们日渐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行为——我们自己的思考过程。

开发者版本的“写作即思考”

对开发者而言,“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
* 编写一份详尽的技术设计文档 (Design Doc / RFC)。
* 撰写一篇分享经验的技术博客。
* 甚至,是构建一个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复杂软件模块。

这些行为的本质,都和《自然》社论的观点一致:它不仅仅是“报告结果”,更是一个强迫我们将脑中混乱、非线性的想法,梳理成结构化、有意图的叙事的过程。

当你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或代码)写下来时,通常意味着你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想清楚。这个“写”的过程,本身就是发现逻辑漏洞、提炼核心思想、明确最终影响力的思考过程。正如社论所引述的科学依据:书写行为本身,就能增强大脑的连接性,并对学习和记忆产生积极影响。

AI 带来的“隐形危机”:思考外包

现在,强大的 LLM 出现了。我们似乎可以轻易地“外包”掉这个艰苦的思考过程。

“帮我生成一份关于XX系统的微服务架构设计文档。”
“为我刚才的 Go 函数编写一份详细的单元测试。”

AI 瞬间就能产出看似完美的“结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1. 效率的假象: AI 会产生幻觉。你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验证、修正和编辑一份由 AI 生成的、你并不完全理解的复杂文档或代码,其成本甚至可能超过从零开始亲自撰写。
  2. 思想的归属: 社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写作即思考”,那么当你在阅读一篇由 LLM 生成的论文时,你读到的究竟是研究者的思想,还是 LLM 的“思想”?同理,当你的同事向你展示一份由 AI 生成的设计文档时,这背后真的有他深入的思考和权衡吗?
  3. 核心能力的侵蚀: 这是最危险的一点。我们跳过了最宝贵的思考整理过程,直接获取了“结果”,却失去了将知识和经验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宝贵“过程”。我们放弃了锻炼自己核心思维能力的机会。

从“外包者”到“放大器”:AI 的正确使用姿势

那么,我们应该抵制 AI 吗?当然不。《自然》的社论也明确指出,AI 是一个极其有价值的辅助工具。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怎么用。

我们应该警惕成为一个“思考外包者”,转而努力成为一个“思考放大器”的使用者。

这意味着,永远由人类掌握“思考”的主导权,而在特定的、非核心思考的环节,利用 AI 来提升效率。以下是一些高效的“放大器”模式:

  • 语法与可读性优化器: “这是我写的一段技术描述,请帮我润色,使其更易于理解,并修正语法错误。”
  • 信息检索与综述助理: “帮我总结一下最近关于 QUIC 协议的三篇关键论文的核心观点。”
  • 头脑风暴伙伴: “我正在设计一个高可用的缓存系统,请帮我列出可能需要考虑的 10 个潜在故障点。”
  • “破冰”与“思路转换”工具: “我对于如何向非技术人员解释‘幂等性’感到卡壳,请提供三种不同的比喻或解释方式。”

在这些场景中,AI 是你的研究助理、语法老师、灵感催化剂,但绝不是替你完成核心思考的“枪手”。

未来已来:从“代码实现者”到“思想叙事者”

这场关于“写作与思考”的讨论,最终引向了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当 AI 越来越擅长“写作”(即编码实现)时,我们人类工程师的不可替代价值到底在哪里?

答案或许就在《自然》社论的结尾:“将整个写作过程外包给 LLM,会剥夺我们反思和塑造引人入胜的叙事的机会”。

未来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正在从单纯的技术实现,向上游转移。以下三项“元技能”将变得至关重要:

  • 深度反思能力: 对技术领域、业务场景进行深刻的洞察和反思,理解“为什么”远比“怎么做”更重要。
  • 创造性任务处理能力: 定义正确的问题,做出关键的架构取舍,进行富有创造力的系统设计。
  • 思想叙事能力: 能够将复杂的技术决策、系统设计,用清晰、有说服力的“故事”(设计文档、技术演讲、甚至代码结构本身)讲述出来,影响和说服他人。

你看,这三项无法被 AI 替代的核心能力,恰恰都是通过“写作即思考”这个艰苦而宝贵的过程来培养和强化的。

小结:别让 AI 替你思考

AI 是一场革命性的技术浪潮,它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AI 是我们手中的工具,而不是我们大脑的替代品。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 AI 成为我们强大的“副驾驶”,帮我们处理繁琐的事务,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但方向盘,必须始终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谨慎和正确使用带有深度思考和推理功能的AI大模型。

因为我们写下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份文档,不仅仅是交付物,更是我们思考过程的凝结与沉淀。这个过程,才是我们作为工程师,最宝贵的财富。

资料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22-025-00323-4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Uber性能优化实践:如何用 GenAI 将 Go 代码调优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
  2. Martin Fowler最新洞察:LLM 不止是“更高”的抽象,它正在改变编程的“本质”!
  3. AI 编码工具“真香”还是“智商税”?一位资深码农的“挑衅”与Go开发者的反思
  4. 停止构建AI Agent!这里有5个更简单的LLM工作流模式,能解决90%的问题
  5. AI 正在重写“软件工程师”的岗位描述:未来你需要这 6 项核心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