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直接让 AI 写代码了!试试这个“Vibe Specs”模式,效率提升60%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02/vibe-spec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你是否也曾掉入 AI 编程的“氛围陷阱”?
你坐在 IDE 前,脑海中有一个自以为清晰的任务。你信心满满地打开 AI 助手,给出一个模糊的指令,也就是所谓的“氛围”编程 (Vibe Coding)。结果,AI 像一个过度热情的实习生,还给你一堆看似合理但完全无用的“废话软件”(slop software),让你陷入无尽的修改和挫败。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种简单的工作流转变,不仅能解决这个问题,还能将你的功能开发时间减少约 60%,你会不会觉得难以置信?
最近,一篇名为《Vibe Specs: Vibe Coding That Actually Works》的文章分享的正是这样一个简单却颠覆性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别再直接让 AI 写代码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看看文章中提到的Vibe Specs究竟是如何提升AI编码的效率和准确性的。
核心解法:拥抱“规范先行” (Spec-First)
文章提出的新范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 AI 编程流程。它将 Prompt -> Code 的直接路径,转变为一个更稳健、更高效的三步曲:
LLM -> Spec -> Code
这意味着,与 AI 助手的第一步交互,不是让它写代码,而是让它帮你写一份需求规范 (Specification, Spec)。
这里的精髓在于一个关键的角色转变:
你不再需要费尽心机地写一份完美的 Spec,而是由 AI 扮演“产品经理”或“需求分析师”的角色来“采访”你。
它会主动提问,引导你澄清目标、确定范围、明确核心功能、思考边界条件。而你的工作,仅仅是“批判、调整和澄清”。
天壤之别:一个“Before & After”的真实对比
让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感受一下“规范先行”的威力。
Before:直接生成代码 (Vibe Coding)
- 你: “帮我创建一个处理搜索功能的 API 路由。”
- AI: (兴奋地)“好的!马上为您实现一个基础的搜索端点!”
- (一顿操作,创建了 pages/api/search.js, utils/searchHelpers.js, lib/database.js 等一堆文件,+98行代码)
- AI: “我已经实现了一个全面的搜索 API,支持:全文搜索、分页、模糊匹配、结果排序、缓存层……还需要加上搜索分析吗?”
- 你: (崩溃地)“天啊,首先这根本跑不起来;其次你用的这些系统我们根本没有;再次……”
- (半个工作日过去了,最终在沮丧中删掉分支)
After:“规范先行” (Spec-First)
- 你: “帮我创建一个处理搜索功能的 API 路由。”
- AI: (礼貌地)“非常乐意!不过在开始编码前,我能先为您创建一份规范 (Spec) 吗?这能帮助我们精准地定义您需要的功能。”
- 你: “好,就这么办。”
- AI: (开始提问)“太好了!请问:
- 用户要搜索什么?(商品、博客、用户?)
- 哪些字段需要被搜索?(仅标题,还是标题+内容?)
- 需要哪些搜索特性?(精确匹配、模糊匹配、大小写敏感?)
- 您正在使用什么数据库?(PostgreSQL, ES?)
…”
- 你: “我们是搜索博客文章,只搜标题和内容字段,不区分大小写的模糊匹配就行。用的是 PostgreSQL,这是个小博客,性能不关键。”
- AI: “完美!我来为您生成一份规范文档。”
- (生成一份清晰的 blog-search-api.md 文件,+35行)
- 你: “看起来很棒,开干吧 (GO)!”
- AI: “收到!现在我将基于这份规范来实现 API。”
- (生成一个 pages/api/search.js 文件,仅24行精准、聚焦的代码)
- AI: “我已经实现了完全符合规范的 API,它支持:……需要我为您添加一个简单的测试文件吗?”
对比是惊人的。后者不仅代码质量更高、完全符合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尊重了你的时间和认知负荷。
“规范先行”的七大好处:支撑 60% 效率提升的秘密
这种工作流的转变,解决了当前 AI 辅助开发中一系列令人头疼的问题。也正是这些好处的叠加,构成了效率大幅提升的基础。在原文中,作者 Luke Bechtel 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
“(使用这个模式后)我估计我的功能开发时间减少了约 60%,而且产出的结果质量更高。过去需要花 2-3 小时实现后才发现做错了,现在只需要花 10-20 分钟规划,然后花 1 小时正确地实现它。”
让我们看看这背后是哪七大支柱在起作用:
-
从“对话漂移”到“稳定文档”:AI 对话上下文易混乱。而一份 .md 格式的 Spec 文档是稳定的,是可靠的真理来源。
-
从“单人独舞”到“团队协作”:AI 聊天记录是私人的。而一份 Spec 文档,你可以轻松地把它交给同事,或者自己过一周再捡起来,上下文清晰如初。
-
从“毫无章法”到“版本控制”:Git 无法追踪对话历史。但它可以完美追踪一份 WidgetFeature.md 的演进。
-
从“功能蔓延”到“范围明确”:一个模糊的请求可能被 AI 无限解读。而一份明确的 Spec 则彻底杜绝了功能蔓延。
-
从“上下文丢失”到“即时恢复”:项目搁置一周,忘了当初为何这么设计?有了 Spec,你可以瞬间恢复全部上下文。
-
从“空白页恐惧症”到“结构化开始”:面对新功能不知从何下手?现在,AI 成了你的文档助理,帮你提出结构,你只需批判和填充。
-
从“Token 浪费”到“高效利用”:与其把 Token 浪费在漫无目的的对话上,不如用它们来生成和解析结构化的 Spec,得到更精准的响应。
小结:慢即是快,LLM -> Spec -> Code
我们总想“快速行动,打破常规”,但正如文章所言:
“如果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无用的,那么创造得再快也毫无意义。”
(It doesn’t matter how quickly you can create something if it’s useless)
“规范先行”的模式,看似在编码前增加了短短 5 分钟的“文书工作”,但它节省的,是后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的重构、调试和返工时间。这才是标题中“效率提升 60%”的真正奥秘,是真正的“慢即是快”。
对AI Agent 同样有效:更高层次的“规范先行”
你可能会想,这套流程对于我们与 Copilot、Cursor 这类“助手”的交互很有效,但如果未来我们使用的是更高级的、自主性更强的 AI Agent 呢?它们不是应该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模糊意图吗?
恰恰相反,“规范先行”的思想对于与 AI Agent 的协作可能更为重要。
一个 AI Agent 本质上是一个更强大的执行者,它拥有调用工具、访问文件、执行命令的能力。如果你给它的指令依然是模糊的“Vibe”,它可能会以一种更具破坏性的方式去“自由发挥”——或许会调用错误的 API,修改不该动的文件,甚至陷入昂贵的执行循环。
在这种场景下,“Vibe Specs”扮演的角色,从一份“需求文档”,升级为一份给 Agent 的“行动计划”或“任务指令书”。
- 输入: 你和 AI Agent 通过对话,共同制定出一份高级别的行动计划(即 Spec),明确最终目标、关键步骤、允许使用的工具、禁止操作的边界、以及衡量成功的标准。
- 执行: Agent 将这份结构化的计划作为其核心指令,自主地去分解任务、执行步骤。
- 监控: 这份 Spec 也成为了你监控和评估 Agent 工作表现的基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执行到了哪一步,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因此,无论 AI 的形态如何演进,从辅助编码的“副驾驶”,到自主行动的“智能体”,“先定义清楚问题,再着手解决” 这个软件工程的第一性原理依然适用。“规范先行”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更高阶的人机协作中,扮演了“安全带”和“导航图”的关键角色。
AI 辅助开发的未来,不在于生成更花哨的代码,而在于更精准的需求表达。让我们拥抱 LLM -> Spec -> Code 这一新范式,把 AI 从一个喋喋不休、自作聪明的实习生,变成一个严谨、高效、懂得倾听的资深架构师。
这才是 AI 编程的正确打开方式。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