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到姥姥家串门儿,自然午饭要在那吃,可中午做饭时听姥姥抱怨新买的电饭煲做饭时间太长而且还夹生,我好奇的走了过去想看看究竟,电饭煲的确是新买不久的,而且是美的的,我心想大牌厂商应该不会有这样的质量问题呀,一定是姥姥使用上的问题。仔细看了看控制板,果然不出所料,电饭煲的’功能选择’键停在了功能档的中央,既不是左边的’煮饭’也不是右边的’煲粥’,遂告诉姥姥以后煮饭要把功能选择调到’煮饭’档。

吃完午饭,闲来无事,便又想起这件事来,联系到Keso写过的一篇叫’默认的力量‘的文章,自己又有了些新想法。当Keso那篇文章说的是IE用’默认的力量’打败了’Netscape’,其中总结的一个潜规则就是’用户都是无知者’,’无知者’一方面可能没有能力去挖掘你的工具提供的诸多强大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少有人愿意为挖掘出那些强大的功能而付出劳动,能用就好,最理想的就是’拿来即用’。这也好比一台理想的电视机,从商店买回家里,插上电源,按下电源开关,全国各个电视台就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而无需去人工搜索设定电视频道。这样的情形在很多场合都能见到,在软件开发中也不例外。

自己曾经在一个项目中提供了这样一组宏,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编译开关来选择程序输出的调试日志级别,比如level 1级别的日志只是输出某些最重要的调试信息,level 3级别的则是输出所有调试信息。当时没有多想就在一个头文件中写下了如下的代码:
/*
 * 代码片断1
 */
#ifdef _DEBUG_LEVEL1

#define MY_TRACE_L1(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define MY_TRACE_L2(name, stat) {}
#define MY_TRACE_L3(name, stat) {}

#endif /* _DEBUG_LEVEL1 */

#ifdef _DEBUG_LEVEL2

#define MY_TRACE_L1(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define MY_TRACE_L2(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define MY_TRACE_L3(name, stat) {}

#ifdef _DEBUG_LEVEL3

#define MY_TRACE_L1(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define MY_TRACE_L2(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define MY_TRACE_L3(name, stat) TRACE(name, stat)

不久一同项目组的哥们发来mail说程序编译不过去了,我迅速查了一下,发现在Makefile中没有定义任何DEBUG LEVEL宏,再看一下上面的代码你就会知道如果没有定义任何DEBUG LEVEL宏,那么用在程序代码中的MY_TRACE_Ln就是’undefined symbols’,程序自然不能编译通过。解决的方法很简单:添加一个DEBUG LEVEL宏,不过这样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正如我们上面所言,’用户都是无知的’,使用该程序的人最愿意看到的就是敲入’make’,马上得到可执行程序,而不是先添加一个宏定义后再make。最后我提供了一个默认的DEBUG LEVEL,解决方法如下:
/*
 * 代码片断2
 */
#if !defined(_DEBUG_LEVEL1) && !defined(_DEBUG_LEVEL2) && !defined(_DEBUG_LEVEL3)
#define _DEBUG_LEVEL1
#endif
把’代码片断2′放到’代码片断1′的前面,这样即使用户没有定义任何DEBUG LEVEL宏,程序仍然可以顺利通过编译。这段小插曲提醒我们时刻想着提供一个’默认的选项’,有些时候它事关重大,不能小觑它的力量。

仅仅提供一个’默认选项’就够了么?我们再回到前面的那个’美的’电饭煲的设计上。从功能上该电饭煲提供了两种功能’煮饭’和’煲粥’,但是它好像并未提供默认的选项,而是将’功能选择’键放在了功能档的中央。也许有些人会说这可能就是电饭煲提供的默认的选项呢,也许这个中间档是出于安全考虑呢。但是我要说即使它是默认选项,它也有误导的作用,不了解它的人会认为这样就可以煮饭了,我姥姥就是这么想的。没错儿,这里我要说的就是’谨慎选择默认项,不要误导使用者’。这里我没有很好的软件开发中的例子来说明,似乎少了些说服力,不过通过这个电饭煲的例子你也可以悟到一些东西。其实如果我是电饭煲的设计者,我是不会允许将’功能选择’键放在了功能档的中央的,要么放在’煮饭’档要么放在’煲粥’档。^_^

你在开发中提供默认选项了么,如果还没有的话,那就该好好想想是否是时候添加一个没有误导作用的默认选项了。

© 2006,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APR源代码分析-线程同步篇
  2. APR源代码分析-环篇
  3. 理解dup和dup2
  4. C单元测试包设计与实现
  5. APR源代码分析-网络IO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