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e Cheney 复出首谈:那些我反复强调的Go编程模式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7/some-things-i-keep-repeating-about-go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在阔别公众视野数年后,Go 社区的传奇人物 Dave Cheney 终于重返 GopherCon Europe 的舞台,发表了一场备受瞩目的复出首谈(注:我印象中的回归首谈^_^)。这场题为《那些我反复强调的 Go 编程之事》的演讲,没有追逐时髦的技术热点,而是选择回归编程的本源,分享了他十五年 Go 编程生涯中,那些被反复实践、验证并沉淀下来的核心理念。

本文将和大家一起深入解读这场演讲的三大核心支柱:命名、初始化与流程控制、以及辅助函数,并探讨为何这些看似简单的模式,却是编写可读、可维护、可测试 Go 代码的基石。

引言:一位 Go “哲人”的回归与沉淀

对于许多 Go 开发者而言,Dave Cheney 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一位高产的贡献者,更像是一位编程哲学的布道者。在他“消失”的几年里,社区依旧在流传和实践着他提出的诸多模式。因此,当他重返 GopherCon Europe 2025的舞台时,整个社区都在好奇:他反复强调的那些 Go 编程理念,变了吗?

答案既是“没有”,也是“更加深刻了”。

正如他在开场时所言,这次演讲是他对自己为多家公司编写了超过十年 Go 代码的经验总结,是他对 Peter Bourgon 经典演讲《Ways to do things》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他自己编程风格的提纯与升华。他所分享的,正是那些在无数次代码审查、项目重构和生产救火中,被他反复提及、反复实践的编程模式。这些“重复之事”,构成了他编程哲学的坚实内核。

支柱一:命名 —— 程序的灵魂与第一印象

“我们应该执着地、狂热地关注程序中使用的每一个名字。” 演讲开篇,Dave 便直指编程的核心——命名。它涵盖了变量、常量、包、类型、方法和函数,是代码清晰度的源头。

告别“短标识符”的圣战

对于 Go 社区经久不衰的“短标识符 vs. 长标识符”之争,Dave 引用了 Andrew Gerrand 的智慧之言,并将其作为命名第一法则:

“最好的标识符,是能够描述其存在理由的最短的那个。”

这意味着,名称的长度应与其生命周期和作用域成正比。一个只活几行的循环变量用 i 即可,而一个贯穿整个包的重要配置,则需要一个描述性的全名。

重要的部分放前面

“你不是在写惊悚小说”,Dave 强调,标识符中最重要的、最独特的部分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让读者猜到最后。特别是在同一作用域内有多个同类事物时,清晰的前缀至关重要。

包内外视角的二元性与一致性约定

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包的作者和消费者对“好名字”的看法不同。在包内,request 可能是一个合理的变量名;但在包外,它变成了 completion.Request,显得冗长。

Dave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一致的缩写约定

  1. 全局约定:例如,req 永远指代 *http.Request。
  2. 包内约定:对于 completion.Request,在包内统一使用一个独特的缩写,如 creq,并将其用作接收器名、参数名和局部变量名
// 外部调用
func DoSomething(creq *completion.Request) {}

// 包内实现
func (creq *Request) Do() {}

这样,无论读者身处包内还是包外,creq 这个标识符的含义都是稳定且可预测的。

让名字代替注释

Dave 引用了 Kate Gregory 在《Beautiful C++》中的观点:如果你能给一个标识符起一个足够好的名字,你可能就不需要为它写注释了。一个名字本身就应该能自我解释。

他举了一个反例:一个名为 Validate 的函数,却没有返回 error。这本身就是一个“代码异味”(code smell),即便加上注释 // Validate validates the graph,这种“说了两遍”的重复也无法掩盖其名不副实的问题。经过检查,这个函数实际做的是“扁平化图节点”,一个更准确的名字 FlattenNodes 就能让注释变得多余。

有时,最好的名字就是没有名字

对于那些生命周期极短、仅用于临时数据传递的类型,最好的名字可能就是没有名字。例如,在处理 HTTP 请求时,如果需要先将 JSON 解码到一个中间结构体再进行验证,完全可以使用匿名结构体

var payload struct {
    Name string json:"name"
    // ...
}
if err := json.NewDecoder(r.Body).Decode(&payload); err != nil {
    // ...
}

为这个只在此函数中存活一次的类型绞尽脑汁想一个名字(如 requestClient),是完全不必要的认知负担。

支柱二:初始化与流程控制 —— 对 if-else 的厌恶

“if 很糟糕,else 更糟糕”,这是 Dave 对流程控制的核心观点。他认为,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减少甚至消除代码中的 if-else 结构,尤其是那些用于延迟初始化的模式。

假装 Go 拥有不可变性:一次且仅一次的初始化

一个常见的反模式是“声明-后初始化”:

var thing Thing
if os.Getenv("ENV") == "prod" {
    thing = NewRealThing()
} else {
    thing = NewMockThing()
}

这不仅创造了一个 thing 未被初始化的“危险”中间状态,也增加了代码的认知负荷。Dave 的解决方案是:默认初始化,然后覆盖

thing := NewMockThing() // 默认初始化
if os.Getenv("ENV") == "prod" {
    thing = NewRealThing() // 在特定条件下覆盖
}

更进一步,将这个选择逻辑封装进一个辅助函数 NewThing() 中,这不仅让调用点的代码变得干净(thing := NewThing(isProd)),还将这个选择逻辑变成了一个可独立测试的单元。

“保持靠左” (Keep to Left) 与 switch 的偏爱

这两个由 Matt Ryer 提出的模式,被 Dave 奉为圭臬:

  • 保持靠左:即使用“防卫语句”(Guard Clauses)或前置条件检查,在函数开头处理掉所有错误和异常情况并提前返回。这能让成功路径(Happy Path)始终贴近编辑器的左侧边缘,避免代码陷入层层嵌套的 if-else “深渊”。
  • 用 switch 代替 if-else:对于选择逻辑,switch 语句通常比 if-else 链更清晰,因为它明确地表达了“基于某个值进行选择”的意图,并且更易于未来扩展(只需增加 case)。

main.run 模式:让 main 不再特殊

main 函数是每个 Go 程序的入口,但它也是最“奇怪”的函数:它不能返回 error,并且隐式地依赖于大量的全局状态(操作系统环境、标准输入输出、命令行参数等),这使得它极难测试。

Dave 强烈推荐 main.run 模式,其应用非常简单:
1. 创建一个新的、普通的 Go 函数,例如 run。
2. 将 main 函数中的所有核心逻辑都移入 run 函数。
3. 将所有之前隐式依赖的全局状态,作为参数显式地传递给 run 函数。
4. 让 run 函数返回一个 error。

func main() {
    // main 函数只负责处理最终的错误并退出
    if err := run(os.Stdout, os.Args); err != nil {
        fmt.Fprintf(os.Stderr, "error: %v\n", err)
        os.Exit(1)
    }
}

// run 函数现在是一个纯粹的、可测试的 Go 函数
func run(stdout io.Writer, args []string) error {
    // ... 你的所有核心逻辑
    // ... 检查前置条件,构建状态
    // ... 进入主循环
    // ... 遇到任何问题,只需 return err
    return nil
}

这个简单的重构,让程序的核心逻辑变得完全可测试,并且可以在测试中并行运行,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和维护的效率。Dave 提到,这个模式曾帮助他的团队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日志系统初始化失败,导致程序在尝试记录“日志初始化失败”这个错误时直接崩溃。

支柱三:辅助函数 (Helpers) —— 语言的延伸与表达力的提升

贯穿整个演讲的,是 Dave 对使用辅助函数的强烈推崇。他认为,辅助函数是我们扩展项目“内部语言”最强大的工具。

辅助函数的价值

  • 为匿名模式命名:像 pointer.To[T] 这样的泛型函数,为“获取一个值的指针”这个 Go 语法不支持的、在处理 Protobuf 时反复出现的模式,赋予了一个清晰的名字,避免了为每个字段都声明一个临时变量的繁琐。
  • 封装重复逻辑与避免否定:将 if err != nil && !errors.Is(err, context.Canceled) 这样的过滤逻辑,封装进一个 ignoreCancel(err) 辅助函数中,让调用点的意图一目了然。同样,对于布尔检查,if req.StreamIsFalse() 显然比 if !req.Stream 更易于朗读和理解。
  • 提升表达力 (Nicity):创建像 to.JSON(w, data) 这样的辅助函数,可以像 Ruby on Rails 一样,用更符合领域语言的方式来编写代码。这不仅是语法糖,它还能隐藏一些必要的细节(如设置 Content-Type 头),确保一致性和正确性。
  • 延迟求值:在测试中断言失败时,我们常常希望打印出失败时的详细上下文,例如完整的 HTTP 响应体。一个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将 dumpBody(resp) 作为断言失败时的消息参数。这会导致 dumpBody 无论测试成功与否都会被调用,从而消耗掉响应体。通过将 dumpBody 封装进一个实现了 fmt.Stringer 接口的辅助类型中,我们可以实现延迟求值——只有在断言失败、需要打印消息时,其 String() 方法才会被调用。

内部包(internal)的妙用

Dave 建议,我们可以在项目内部的 internal 目录下创建像 to、is、list 这样的包,用来存放这些辅助函数和类型。这不仅能避免污染公共 API,还能为项目创建一套强大的、可复用的“内部标准库”。

核心:尊重人类的认知极限——神奇数字 7±2

为什么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命名、if-else、辅助函数——如此重要?Dave 引用了著名的认知心理学结论:人类的短期记忆(working memory)只能同时处理 7±2 个信息单元。

这意味着,当我们的代码迫使读者同时记住太多事情时,他们的认知负荷就会超载,理解代码的难度就会急剧增加。

  • 一个 if status >= 400 的判断,需要大脑同时处理“大于”和“等于”两个概念。而 if status > 399 则只占用一个认知单元。
  • 一个层层嵌套的 if-else 结构,每深一层,就需要读者在记忆中压入一个新的上下文。
  • 一个需要大段注释才能解释的函数,说明其名字和签名本身就消耗了大量的认知资源。

所有这些模式——更短但精确的名字、消除 if-else、将逻辑封装进辅助函数——其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减少读者在理解每一行代码时,需要装入短期记忆中的“东西”的数量。

小结:语言影响思维

演讲的最后,Dave 引用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来升华他的核心论点(注:笔者在GopherChina 2017年大会上的演讲《Go coding in go way》也引用了此观点,记得那年Dave也参加了Gopher China,就坐在我的前面^_^):

“你使用的语言,直接影响你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过创建新的名词(类型)和动词(辅助函数),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展和塑造我们项目的内部语言。当这门内部语言变得更优雅、更精确、认知负荷更低时,我们对问题的思考也会变得更清晰、更深入。

一个难以命名的函数,或一段需要大段注释来解释的逻辑,都是设计需要改进的强烈信号。它在“恳求你进行重构”。

最终,我们编写的代码,不仅是给机器执行的指令,更是写给未来自己和同事的“信”。而 Dave Cheney 的这些建议,正是帮助我们写好这封“信”,使其清晰、优雅、易于理解的宝贵指南。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Go 语言的灵魂之问:当“简单”变得“复杂”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6/go-language-when-simple-becomes-complex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我没有时间写一封短信,所以我写了一封长信。” —— 马克·吐温

这句名言的字面意思是写长信很容易,但把长信写成短信,就要删掉很多,这个过程是很难的。

在Go社区近期的一场热议中,该名言被引用来概括讨论的核心议题:简单是复杂的,而把事情搞复杂,反而简单。

这场讨论始于一个 Gopher 的真诚提问:在重温了 Rob Pike 2015 年关于“Simplicity is Complicated”的著名演讲后,他感到困惑。Go 语言在近些年增加了不少新特性,尤其是泛型,这是否违背了当初的简约哲学?语言真的因此变得更好了吗?

这个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既是对 Go 语言演进方向的拷问,更是对“简单”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再审视。

但要厘清这场复杂的辩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相反,通过挖掘和解读社区的集体智慧,我们可以发现,Go 语言的演进其实遵循着三条深刻的内在法则。

本文将为大家曾现这三大法则,以期揭示 Go 语言在保持其灵魂的同时,如何拥抱变化。

法则一:演进,是语言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

在讨论中,一个压倒性的共识是:语言必须演进以保持其生命力。 这也和2023年末Go前任技术负责人Russ Cox演讲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一位资深开发者引用了 Pascal 的例子:一门曾经辉煌的语言,因其未能跟上时代的需求而逐渐式微。与之相对,C 语言虽然演进缓慢,但其核心结构的简单性使其成为构建其他语言(如 C++)的基石,从而获得了永生。

Go 团队显然深谙此道。无论是备受争议的 go.mod 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泛型,社区普遍认为,这些都不是轻率的“功能堆砌” (feature creep),而是 Go 团队在经过漫长、缓慢且深思熟虑的辩论后,对真实世界需求的审慎回应。

“不演进的语言,将面临失去其存在意义的风险。”

这种演进并非盲目追逐潮流,而是为了解决社区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痛点。Go 的选择,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以自己独有的、极其克制的节奏向前迈进。

法则二:复杂性守恒——从“脑海”到“工具”的迁移

“复杂性永远不会消失,它只是在迁移。” 一位来自 Perl 世界的开发者分享了这一深刻洞见。

在 Go 的早期,语言的极度简约,意味着许多复杂性被转移到了开发者身上。我们不得不编写大量的 interface{} 代码,或者依赖 go generate 和各种工具来处理本可以由语言特性解决的问题。这符合 Go 早期的理念:“将更多的负担交给工具,将更少的负担留给开发者的大脑。

然而,当新特性(如泛型)被引入时,这种平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语言本身承担了更多的复杂性,以期为开发者在特定场景下提供更简洁、更安全更强大的表达方式。

但这把“双刃剑”也引起了社区的警惕:当语言特性变得过于丰富时,复杂性是否会从工具端,重新迁移回开发者的大脑?我们会不会像某些语言的社区那样,因为不同的特性偏好而分裂成不同的“程序员种姓”?

Go 的应对之策是:在能力与复杂性之间寻求一个极其苛刻的平衡点。

以泛型为例,Go 的实现远非“完全体”。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限制是“Go 仍然不支持泛型方法”

// 我们可以写一个泛型函数
func GenericFunc[T any](t Thing, arg T) {}

// 但我们不能写一个泛型方法(方法自身拥有独立的类型参数)
// func (t Thing) GenericFunc[T any](arg T) {} // 编译错误!

这个看似“残缺”的设计,或许恰恰是 Go 简约哲学的体现?它提供了社区最急需的 80% 的泛型能力,同时又刻意避免了因引入更复杂特性(如高级类型理论)而带来的认知过载。这是 Go 在演进道路上,小心翼翼守护其“简单”灵魂的明证。

法则三:稳定性压倒一切——Go 的“向后兼容”承诺

在讨论语言演进时,Python2到Python3 的“大分裂”和 Ruby 小版本更新带来的破坏性变更,被作为反面教材反复提及。这些案例凸显了 Go 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坚如磐石的向后兼容性。

一位开发者感慨道:“Go 是少数几种,我可以拿起 10 年前的代码,几乎不做修改就能成功编译并运行的语言。”

这种稳定性,让 Go 开发者可以放心地升级工具链,享受新版本带来的性能提升和安全修复,而无需担心现有代码库会“一夜之间”崩溃。go.mod 的引入,更是将这种稳定性从语言层面扩展到了整个依赖生态。

因此,即使 Go 增加了新特性,其核心体验依然是连贯和可预测的。开发者可以选择性地拥抱新功能,也可以在需要时,继续使用他们熟悉的那套“旧”的、但依然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结:动态平衡中的简约

回到最初的问题:Go 还是那个推崇“简单”的语言吗?

社区的答案是:是,但“简单”的内涵已经演变。

Go 的简约,不再是特性列表的长度,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是在“停滞不前的风险”与“功能过载的混乱”之间走钢丝;是在“将复杂性留给工具”与“用语言特性赋能开发者”之间做权衡;是在“提供新能力”与“保护向后兼容”之间做取舍。

这场讨论本身,比任何单一的答案都更有价值。它表明 Go 社区拥有一批充满激情、对语言的哲学核心保持高度警惕的开发者。正是这种持续的、健康的“紧张感”,确保了 Go 在未来的演进中,无论增加什么,都不会忘记它最初为何而出发。

简约依然是 Go 的北极星,只是抵达它的航路,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思熟虑。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