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RobPike 下的文章

Go 比 Python 更懂“Python 之禅”?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19/go-understand-the-zen-of-python-better-than-python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最近,在国外的 Go 语言社区(Reddit r/golang)上,一个帖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标题颇具“引战”意味:“Go似乎比Python更好地实现了Python之禅”。

这听起来像个悖论,甚至有点冒犯。用一个语言的哲学去评判另一个语言,就像用“太极”的理念去评价“咏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看完社区的讨论,你会发现这并非无稽之谈,反而是一个极其刁钻又深刻的视角,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 Go 语言设计的底层逻辑。

作为一名在 Go 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 Gopher,我也不止一次有过类似的感觉。今天,我们就借着这场社区热议,一起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重温“Python之禅”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那首著名的“Python之禅”(The Zen of Python)。在任何一个 Python 解释器里输入 import this,你都能看到它:

The Zen of Python, by Tim Peters
Python之禅,作者:蒂姆·彼得斯

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
优美优于丑陋。

Explicit is better than implicit.
显式优于隐式。

Simple is better than complex.
简单优于复杂。

Complex is better than complicated.
复杂优于繁杂。

Flat is better than nested.
扁平优于嵌套。

Sparse is better than dense.
稀疏优于密集。

Readability counts.
可读性至关重要。

Special cases aren't special enough to break the rules.
特例不足以特殊到足以打破规则。

Although practicality beats purity.
虽然实用性胜过纯粹性。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
错误绝不能悄无声息地被忽略。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
除非显式地使其沉默。

In the face of ambiguity, refuse the temptation to guess.
面对歧义,拒绝猜测的诱惑。

There should be one-- and preferably only one --obvious way to do it.
应该有且最好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实现方式。

Although that way may not be obvious at first unless you're Dutch.
虽然这种方式一开始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除非你是荷兰人。

Now is better than never.
现在优于永不。

Although never is often better than right now.
虽然,永不去做常常比“马上”动手要好。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hard to explain, it's a bad idea.
如果实现很难解释,那么它是个坏主意。

If the implementation is easy to explain, it may be a good idea.
如果实现很容易解释,那么它可能是个好主意。

Namespaces are one honking great idea -- let's do more of those!
命名空间是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多多地使用它吧!

这不仅仅是代码风格指南,更是一种编程哲学的宣言。而奇妙的是,当我们手握 Go 这把锤子时,会发现很多钉子恰好就是按照这份宣言的图纸来设计的。

“显式优于隐式”:Go 的灵魂,Python 的妥协

这是“Python之禅”中最核心的信条之一,也是 Go 语言最引以为傲(或被吐槽)的特征所在。

想想 Go 语言里最经典的 if err != nil。新手可能会觉得它繁琐、重复,破坏了代码的流畅性。但在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眼中,这正是“显式”的极致体现。每一次函数调用,你都被迫直面其可能失败的现实,错误处理的路径清晰得如同一条直线,没有任何隐藏的控制流跳跃。

相比之下,Python 的 try…except 机制虽然优雅,却在某种程度上是“隐式”的。一个 try 代码块里可能有多行代码,任何一行都可能抛出异常,然后被远处的某个 except 捕获。这使得控制流变得不再那么一目了然。一位 Reddit 用户评论说:“自从我见过那些数据科学代码后,‘显式优于隐式’这条让我笑出了声。” 这虽然是句玩笑,却精准地指出了在复杂项目中,隐式处理可能带来的维护难题。

Go 通过把错误(error)设计成普通的值,而不是一个特殊的控制流机制,完美践行了“显式优于隐式”的原则。它是你必须亲手处理的返回值,而不是可以被忽略的“天外来客”。

“简单优于复杂”:Go 的克制与执拗

Go 语言的设计者们(Rob Pike, Ken Thompson 等)深受 Unix 哲学的影响,对“简单”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 语法克制:Go 只有一个循环关键字 for,没有 while 或 do-while。它没有类和继承,取而代之的是更纯粹的组合与接口。并发模型也异常简单——go 关键字启动一个 goroutine,chan 进行通信,大道至简。
  • 工具统一:gofmt 的存在,终结了所有关于代码格式的“圣战”。它体现了“Python之禅”中的另一条原则:“应该有且最好只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实现方式”。在 Go 的世界里,代码风格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这极大地降低了团队协作的认知负荷。

反观 Python,随着其生态的繁荣和应用领域的扩张,语言本身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复杂。从最初与 Perl、PHP 竞争的简洁脚本语言,到如今涵盖 Web 开发、数据科学、AI 的庞然大物,它引入了 async/await、复杂的元编程能力等。这并非坏事,而是语言成熟和演化的必然结果。但与诞生之初就目标明确(解决 Google 内部大规模工程问题)的 Go 相比,Python 在“保持简单”这条路上,显然背负了更沉重的历史包袱。

客观看待:Go 的“禅意”并非没有代价

当然,我们不能一边倒地吹捧。Reddit 的讨论中也充满了理性的声音。Go 为了实现这种“禅意”,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 “优美优于丑陋”(Beautiful is better than ugly):美是主观的。很多人认为 Go 的语法过于朴素,if err != nil 更是“丑陋”的代名词。但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我喜欢它,正是因为它在美学上很中庸(aesthetically mid)。” Go 的美,更多是一种“工程之美”,是结构清晰、易于维护、性能可靠的美,而非语法糖堆砌出的“华丽之美”。
  • “模板代码”(Boilerplate):Go 的“显式”和“简单”,直接导致了更多的模板代码。这是为了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做出的权衡。社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 Go 在泛型等方面的引入,以及强大的代码生成工具生态,都是在弥补这一“短板”。

小结:源于血脉的哲学共鸣

那么,为什么 Go 会比它的“老师” Python 更像一个“禅宗信徒”呢?

答案可能在它的“血脉”里。Go 的设计者们是创造了 C 语言、Unix 和 UTF-8 的传奇人物。他们骨子里流淌的是系统编程的血液,追求的是在数十、上百乃至上千工程师协作的大型项目中,如何保证代码的长期可读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

这种背景决定了 Go 的设计哲学必然倾向于:明确、简单、组合、正交

它不追求用最少的代码行数表达最复杂的逻辑(那是 Python 的强项),而是追求让任何一个中等水平的工程师都能在最短时间内读懂并安全地修改代码。

从这个角度看,Go 并非“碰巧”契合了“Python之禅”,而是它的核心设计目标——工程化与可维护性——恰好与“Python之禅”所倡导的清晰与简洁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可以说,Go 是在用一种更底层、更工程化的方式,对“Python之禅”进行了重新演绎。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Go 比 Python 更懂‘Python之禅’吗?”

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Go,在它所专注的领域里,以一种更为决绝和纯粹的方式,活成了“Python之禅”希望的样子。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资料链接:https://www.reddit.com/r/golang/comments/1m302i6/go_seems_to_accomplish_the_zen_of_python_way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读懂Go的设计哲学:为什么说它是“恰到好处”的80/20语言?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05/go-is-8020-languag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如果你写了一段时间的 Go,你可能会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一方面,它简洁、高效、可靠;另一方面,你又会时常觉得它“缺少”了点什么——没有其他语言里那些功能强大、眼花缭乱的特性。

有人因此热爱 Go,有人因此“憎恨” Go。但这种“爱”与“恨”的背后,其实都指向了 Go 语言一个最核心、也最常被误解的设计哲学。最近,一篇精彩的博文《Go is 80/20 language》用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心智模型,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切。

这个模型就是——Go 是一门“80/20”语言。

它旨在用 20% 的复杂度,提供 80% 的实用功能

正如 Go 语言的创造者之一 Rob Pike 所言:“没人否认 87% 的功能比 80% 好,但问题是,那额外的 7% 功能,往往需要付出 36% 的额外工作。”

这“额外的工作”,不仅是语言实现者的负担,更是我们每一个使用者的隐性成本。

Go 的 80/20 设计实例

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感受 Go 如何将“80/20 法则”贯彻到底。

1. 并发:Goroutines vs. C#/Rust Async

Go 的并发模型极其简单:一个 go 关键字,加上用于通信的 channel。相比于 C# 或 Rust 中复杂的 async/await 语法、函数“着色”问题、以及需要开发者精细控制的运行时,Go 的并发模型的功能点和“旋钮”要少得多。

这正是 80/20 的体现。Goroutine 和 Channel 提供了 80% 最常用的并发场景解决方案,但其心智负担和实现复杂度,可能只有 async/await 的 20%。它放弃了那“额外 7%”的极致灵活性,换来的是绝大多数开发者都能轻松写对的并发程序。

2. 测试:testing 标准库 vs. Java JUnit

Go 的 testing 标准库只有几百行代码,数年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它提供了 t.Run, t.Error, b.N 等最核心的测试和基准测试功能。

相比之下,Java 的 JUnit 框架,拥有数万行代码和永无止境的开发迭代,提供了无数便捷的注解和高级功能。但这些功能,真的是我们日常测试所必需的吗?

Go 的 testing 库再次做出了 80/20 的选择:用 20% 的代码量和复杂度,满足了 80% 的测试需求,保持了核心库的稳定与简洁。

3. 元编程:Struct Tags vs. Annotations/Macros

有人抱怨 Go 的 Struct Tags 不如 Java 的注解或 Rust 的宏那么强大。是的,它的功能确实有限,只能附加简单的字符串元数据。

但这恰恰是 80% 的场景所需要的:JSON/XML 的序列化、ORM 映射、配置校验。它用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解决了核心问题,而没有引入宏所带来的编译时复杂性、调试噩梦和陡峭的学习曲线。

4. 泛型:内建泛型先行

当 Go 在 1.0 版本发布时,并没有提供用户自定义泛型。但它为最需要泛型的内建类型——arrays/slices, maps, channels——提供了泛型能力(基于interface{})。

这个决策,是 Go 80/20 哲学最经典的体现。它在当时用最小的实现成本,解决了最痛的 80% 的问题,并让这个设计平稳地服务了 Go 社区超过十年。直到社区和语言本身都准备好了,才谨慎地引入了用户自定义泛型。

警惕“功能跑步机”与“双重成本”

许多其他语言,如 C#, Swift, Rust,它们的目标是“100% 的设计,哪怕付出 400% 的成本”。它们似乎陷入了一场永无止境的“功能跑步机”竞赛,不断地增加新特性。

博文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增加功能”背后,那常常被忽视的“双重成本”

1. 实现者成本

每一个新功能,都会增加语言实现的复杂性。以 Swift 为例,尽管有苹果的无限预算和顶尖人才,其编译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慢、不稳定而闻名,跨平台能力也迟迟未能完善。这正是因为其设计的复杂性远超出了能够被完美实现的范畴。相比之下,Go 的简洁性保证了它从 1.0 版本开始,就拥有一个快速、稳定、全平台支持的编译器。

2. 用户成本

这是更巨大、更隐性的成本。对于我们开发者来说,学习一个新功能,绝不仅仅是学习它的语法。你需要:

  • 学习新的编程范式和设计模式。
  • 学习在何种场景下应该使用它,以及更重要的,在何种场景下不应该使用它
  • 即使你决定不使用这个新功能,你的同事、你依赖的开源库也可能会用,你最终还是被迫要去理解它,整个生态的认知负荷都在上升。

功能丰富的语言,最终往往需要制定严格的编码规范来限制其使用。比如 Google 的 C++ Style Guide,其存在目的就是为了将一个“95% 功能”的语言,人为地降级到“90% 功能”的子集来使用,以保证大型团队的协作效率。这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少即是多”的智慧。

小结:少即是多,一种克制的智慧

Go 的 80/20 哲学,并非是懒惰或能力不足,而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极其克制的工程决策。它承认了复杂性的巨大代价,并选择把“简单”作为最高优先级。

它为你提供了一套足够强大、但又不至于让你迷失的工具集。它相信,通过组合这些简单的工具,你足以构建出任何复杂的系统。

所以,下一次当你感觉 Go “缺少”某个你习以为常的特性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许,这并非是 Go 的缺陷,而是它最宝贵的财富。

资料地址:https://blog.kowalczyk.info/article/d-2025-06-26/go-is-8020-language.html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AI原生开发工作流实战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