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hannel 下的文章

Go 考古:Slice 的“隐秘角落”——只读切片与扩容策略的权衡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0/02/go-archaeology-slic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slice(切片),可以说是 Go 语言中最重要、也最常用的数据结构,没有之一。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尤其是 append 函数,它就像一个魔术师,总能“恰到好处”地为我们管理好底层数组的容量,让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内存分配的烦恼。

但你是否想过,这份“恰到好处”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代价与权衡?append 的扩容策略,是简单的“翻倍”吗?如果不是,那它遵循着怎样一条精密的数学公式?

更进一步,slice 的设计真的是完美的吗?它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危险”——共享底层数组。一个不经意的函数调用,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数据修改,引发难以追踪的 bug。Go 团队是否考虑过一种更“安全”的切片?如果考虑过,它又为何最终没有出现在我们今天的 Go 语言中?

理解这些位于“隐秘角落”历史问题,不仅能让你写出性能更好、更安全的代码,更能让你洞悉 Go 语言设计的核心哲学——在简单性、性能和安全性之间,那永恒的、精妙的平衡艺术

今天,就让我们扮演一次“Go 语言考古学家”,带上放大镜和洛阳铲,深入 Go 官方的设计文档和 CL (Change List) 的历史尘埃中,去挖掘 slice 背后那两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是被遗弃的“只读切片”提案,另一个是 append 扩容策略的“精益求精”。

失落的“伊甸园”:Read-Only Slice 提案

我们先从一个几乎所有 Gopher 都遇到过,或者未来一定会遇到的“坑”开始。看下面这段代码:

func processData(data []int) {
    // 假设我们只是想读取 data,但某个“新手”在这里修改了它
    data[0] = 100
}

func main() {
    metrics := []int{10, 20, 30}
    processData(metrics)
    fmt.Println("Original metrics:", metrics) // 输出: Original metrics: [100 20 30]
}

在 main 函数中,我们期望 metrics 切片在调用 processData 后保持不变。但事与愿违,它的第一个元素被意外地修改了。这就是 slice 的“原罪”——它只是底层数组的一个“视图”(指针、长度、容量)。当我们将 slice 作为参数传递时,我们传递的是这个视图的副本,但它指向的底层数组却是同一个。

这个特性虽然带来了极高的性能(无需拷贝大量数据),但也打开了“副作用”的潘多拉魔盒。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 2013 年 5 月,Go 核心开发者 Brad Fitzpatrick(memcached、Go HTTP/2 等库的作者)正式提交了一份名为 “Read-only slices” 的语言变更提案

这份提案的目标非常明确:在语言层面引入一种新的、受限的切片类型,它在编译期就保证了其内容不可被修改。

提案的蓝图:一个更安全的 io.Writer

Brad Fitzpatrick 在提案中设想了一种 [].T 的新语法(他本人也说语法可以再讨论),并将其与 Go 中已有的“只收/只发 channel”进行类比:

c := make(chan int)    // 可读可写
var rc <-chan int = c  // 只读 channel
var sc chan<- int = c  // 只写 channel

// 设想中的未来
t := make([]T, 10) // 可读可写 slice
var vt [].T = t    // 只读 slice

一旦一个切片被转换为只读切片 [].T,它将失去修改自身元素的能力。这意味着,对 vt[i] = x 的赋值操作,甚至获取元素地址 &vt[i],都将在编译期被禁止。

这个提案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Brad 指向了标准库中最核心的接口之一:io.Writer。

// 今天的 io.Writer
type Writer interface {
    Write(p []byte) (n int, err error)
}

Write 方法接收一个 []byte,但没有任何机制能阻止 Write 的实现去修改 p 的内容。这其实是一种安全隐患。如果有了只读切片,io.Writer 的定义将变得更加安全和清晰:

// 设想中的 io.Writer
type Writer interface {
    Write(p [].byte) (n int, err error)
}

接收一个只读的 [].byte,明确地告诉调用者:“我保证不会修改你的数据”。

更妙的是,这个改动还能顺带解决 string 和 []byte 之间长期存在的“重复 API”问题。由于 string 本质上是不可变的字节序列,它可以被零成本地转换为只读的 [].byte。这意味着:

  1. io.WriteString 这个为了避免 string 到 []byte 转换开销而存在的辅助接口,将变得多余。我们可以直接写 writer.Write(“hello”)。
  2. strings 和 bytes 包中大量功能重复的函数(如 Index, Contains, HasPrefix 等)可以被合并,统一接收 [].byte。

这个蓝图看起来如此美好:更高的安全性、更少的 API 冗余、更好的性能。它似乎解决了 Go 切片设计中所有令人不安的“小瑕疵”。

然而,仅仅两周后,Go 团队的技术负责人 Russ Cox 发表了一份详尽的评估报告,以一种冷静、深刻、几乎无可辩驳的方式,最终否决了这个提案。

Russ Cox 的“灵魂拷问”:一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如何引发系统性崩溃?

Russ Cox 的评估报告,是 Go 设计哲学的一次完美展示。他没有停留在提案美好的愿景上,而是通过亲手实现一个原型,去系统性地评估这个改动对整个语言生态带来的连锁反应。

他的结论是:只读切片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引入了至少同样多、甚至更棘手的新问题。

以下是他提出的几个核心论点:

1. 问题一:从“重复”到“三倍重复”

提案希望消除 string 和 []byte 的重复函数,但 Russ Cox 指出,这只对“纯输入”的函数有效。对于那些需要返回其输入类型子切片的函数(如 TrimSpace),问题就来了。

func bytes.TrimSpace(s []byte) []byte
func strings.TrimSpace(s string) string

你无法用一个 func TrimSpace(s readonly []byte) readonly []byte 来统一它们。因为调用者通常需要一个明确的 []byte(用于后续修改)或 string(用于比较、拼接),一个只读的 readonly []byte 对它们来说“不够用”。所以,这两个函数必须保留。

更糟糕的是,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只读类型,那么我们还需要为它提供一套完整的操作函数!于是,我们可能需要 robytes.TrimSpace。重复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变成了三倍。

2. 问题二:性能的“隐形杀手”——局部不可变 vs. 全局不可变

提案的一个动机是提升性能,避免 string 和 []byte 之间的拷贝。但 Russ Cox 指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陷阱。

string 的内容是全局不可变 (globally immutable) 的。这意味着,一旦创建,它的内容在程序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编译器和开发者都可以完全信赖这一点。

而 readonly []byte 只是局部不可变 (locally immutable)。持有 readonly []byte 的函数不能修改它,但程序的其他地方可能持有同一个底层数组的可写 []byte 别名,并随时修改它!

这个根本性的差异,导致了意想不到的性能退化:

  • 错误处理中的拷贝: 当一个函数(如 os.Open)接收 readonly []byte 路径并遇到错误时,它不能像接收 string 那样直接把路径存到 error 对象里。因为它无法保证这块 []byte 的内容在未来不会被修改,所以必须进行一次防御性拷贝
  • 优化的丧失: string 的全局不可变性允许编译器做很多优化。例如,strings.Replace 在发现没有子串需要替换时,可以直接返回原始 string,零成本。但如果输入是 readonly []byte,由于无法保证其全局不变性,这个优化就不能安全地进行了。

3. 问题三:接口的“分裂”与泛用性的丧失

Russ Cox 还指出了一个对 Go 生态破坏性极大的问题:接口的分裂。以 sort.Interface 为例:

type Interface interface {
    Len() int
    Less(i, j int) bool
    Swap(i, j int)
}

IsSorted 函数只需要 Len 和 Less,而 Sort 函数则需要全部三个方法。如果我们要对一个 readonly []int 进行排序检查,我们就无法将它转换为 sort.Interface,因为它无法实现可写的 Swap 方法。

解决方案是什么?可能需要定义一个新的 sort.ReadOnlyInterface,然后让 IsSorted 接收这个新接口。这会导致标准库的接口体系大规模分裂,代码的泛用性大大降低。一个简单的改动,最终波及了整个生态。

最终的裁决:保持简单,相信开发者

在评估报告的最后,Russ Cox 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It does solve some problems, but it introduces at least as many new problems… I think we should keep going with the current type system.”
(它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引入了至少同样多的新问题……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使用当前的类型系统。)

这场关于只读切片的深刻辩论,最终以维持现状告终。Go 团队的决策,深刻地体现了其核心设计哲学:

  • 系统性思考: 一个语言特性的价值,必须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评估。任何可能导致“三倍重复”或“接口分裂”的改动,都必须被极度审慎地对待。
  • 简单性高于一切: 增加一个新的只读类型体系,会极大地增加语言的认知负担,这违背了 Go 的初衷。
  • 约定优于强制: Go 最终选择相信开发者。一个行为良好的 Go 函数,不应该修改它不拥有的数据。这是一种代码约定 (Convention),而非编译器强制 (Compiler Enforcement)

只读切片,这个失落的“伊甸园”,成为了 Go 语言发展史上一块极其珍贵的化石。它告诉我们,语言设计中没有完美的“银弹”,只有在无数个约束条件下的、充满智慧的权衡与取舍

append 的“进化论”:从“粗暴”到“平滑”的扩容策略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安全(只读slice)”转向“性能”,来挖掘 append 函数背后的扩容秘密。

我们都知道,当 append 发现底层数组容量不足时,会分配一个更大的新数组,并将旧数据拷贝过去。

那么,“更大”是多大呢?一个最简单的想法是容量翻倍。这在很多场景下工作的不错,但当切片变得很大时,会造成可观的内存浪费。

Go 团队是如何选择的呢?通过考古Go团队和社区的历史讨论、CL 347917 的提交记录以及 runtime/slice.go 的源码演进,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进化”的轨迹。

早期(Go 1.18 之前)的策略:硬阈值下的“突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Go 的扩容策略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分段函数,其分界点设在 1024:

  • 当切片容量小于 1024 时,直接翻倍 (newCap = oldCap * 2)。 这种策略保证了小切片能够快速成长,减少早期阶段的分配次数。
  • 当切片容量大于等于 1024 时,以 1.25 倍的系数持续增长 (newCap = oldCap * 1.25)。 这种策略旨在当切片变大后,避免因翻倍而导致的巨大内存浪费。

这个策略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工作的很好,但它有一个“不优美”的地方,正如 CL 347917 的提交日志中所指出的那样——它不是单调的 (monotonic)。这意味着,在阈值附近,一个更大的初始容量,经过一次扩容后,其新容量反而可能小于一个更小的初始容量扩容后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在 1024 这个阈值点,增长行为会发生一次“突变”。一个容量为 1023 的切片,下次会扩容到 2046;而一个容量为 1024 的切片,下次只会扩容到 1280。这种不连续性,虽然不是 bug,但对于追求优雅和可预测性的 Go 团队来说,显然还有优化的空间。

现代(Go 1.18 及之后)的策略:平滑过渡的艺术

在 CL 347917 中,Go 团队对这个算法进行了一次精心的“平滑”处理,旨在解决上述问题。新的策略将突变的阈值点从 1024 下调到了 256,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逐渐衰减的增长公式。

让我们直接来看 Go 1.24 中 runtime/slice.go 里的 nextslicecap 函数核心实现:

// nextslicecap computes the next appropriate slice length.
func nextslicecap(newLen, oldCap int) int {
    newcap := oldCap
    doublecap := newcap + newcap
    if newLen > doublecap {
        return newLen
    }

    const threshold = 256
    if oldCap < threshold {
        return doublecap
    }
    for {
        // Transition from growing 2x for small slices
        // to growing 1.25x for large slices. This formula
        // gives a smooth-ish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newcap += (newcap + 3*threshold) >> 2

        if uint(newcap) >= uint(newLen) {
            break
        }
    }
    // ... (overflow check)
    return newcap
}

这段代码揭示了现代扩容策略的秘密:

  1. 新阈值:256

    • 当旧容量 oldCap 小于 256 时,策略依然是简单高效的翻倍
    • CL 347917 的日志解释了为什么选择 256:这是为了在最终扩容到一个非常大的切片时,新旧算法所需的总重分配次数大致相当,是一个精心计算的平衡点。
  2. 平滑过渡公式:newcap += (newcap + 3*threshold) >> 2

    • 当 oldCap 大于等于 256 时,Go 进入一个 for 循环,反复应用这个公式来增加容量,直到新容量 newcap 足够容纳所需的 newLen。
    • 这个公式 newcap += (newcap / 4) + (3 * 256 / 4),可以看作是 newcap *= 1.25 的一个变体,但增加了一个与阈值相关的固定量。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当 newcap 刚刚超过 256 时,增长因子接近 2;而当 newcap 变得非常大时,增长因子则会逐渐趋近于 1.25。

CL 347917 的提交日志中,给出了几个关键点的实际增长因子,让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这种“平滑”:

可以看到,增长因子不再是断崖式地从 2.0 跌到 1.25,而是在 [256, +∞) 这个区间内,像一条平滑的曲线一样逐渐下降。

最后一道工序:内存对齐

这还没完。runtime 计算出的期望容量 newcap,还必须经过内存分配器的“打磨”。Go 的内存分配器是按一系列的规格 (size classes) 来组织内存的。growslice 函数在最后,会将计算出的 newcap 转换为所需的字节数,并向上取整到最接近的一个 size class。

这意味着,即使扩容算法算出来需要 130 个字节,内存分配器可能最终会给你一块 144 字节的内存块。这进一步展示了语言特性(切片扩容)与底层 runtime(内存分配)之间的紧密协作。

综上可以看出:append 的扩容策略,从一个简单的、带有“突变”的分段函数,演进到一个阈值更低、过渡更平滑、数学上更优美的算法,这正是 Go 团队数据驱动、精益求精的工程文化的完美体现。

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实际上解决了旧算法的“非单调性”问题,并让切片的内存增长行为变得更加平滑和可预测。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同事随口说出“Go 切片扩容是翻倍”时,你就可以微笑着,把 256、1.25 和那条平滑下降的增长曲线,娓娓道来。而这正是“Go 考古”的魅力所在。技术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小结:从“隐秘角落”看 Go 的设计哲学

今天,我们的“考古”之旅暂告一段落。通过深入 slice 的两个“隐秘角落”,我们挖掘出的不仅仅是技术细节,更是一部关于 Go 语言设计哲学的微缩史。

  • 在“失落的伊甸园”中,我们看到了一份看似完美的只读切片提案,是如何在 Russ Cox 系统性的、基于原型的评估下,暴露出其可能引发的“API 三倍重复”、“性能隐形退化”和“接口生态分裂”等深层问题。它告诉我们,任何语言特性的价值,都必须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

  • 在“append 的进化论”里,我们则见证了一场精益求精的工程优化。Go 团队并非满足于一个“够用就好”的分段函数,而是为了解决“非单调性”和“突变”等细微的“不优美”,通过 CL 347917 引入了一个阈值更低 (256)、过渡更平滑的数学公式。这完美地诠释了 Go 语言数据驱动、持续打磨的务实品格。

这两个故事,一“舍”一“取”,共同描绘出了 Go 设计哲学的核心画像:极度审慎地对待语言复杂性的增加,同时又对核心实现的性能与优雅报以永不满足的追求。

而这,正是“Go 考古”的魅力所在。技术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参考资料

  • Read-only slice proposal –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UKu_do3FRvfeN5Bb1RxLohV-zBOJWTzX0E8ZU1bkqX0/edit?tab=t.0#heading=h.2wzvdd6vdi83
  • Evaluation of read-only slices –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NzIYu0qnnsshMBpMPmuO21qd8unlimHgKjRD9qwp2A/edit?tab=t.0
  • slices grow at 25% after 1024 but why 1024? – https://groups.google.com/g/golang-nuts/c/UaVlMQ8Nz3o
  • runtime: make slice growth formula a bit smoother (cl347917)- https://go-review.googlesource.com/c/go/+/347917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Gopher直通大厂,就从这第一课开始!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03/gopher-first-lesson-to-big-factory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都在问:想进大厂,要先学好哪门编程语言?

从应用广泛程度来说,学好Go语言肯定错不了!我们来看一下大厂们都用Go在做哪些开发:

阿里用于基础服务、网关、容器、服务框架等开发。

字节跳动用于即时通信(IM)、K8s、微服务等开发。

腾讯用于微信后台、云服务、游戏后端等开发。

滴滴用于数据平台、调度系统、消息中间件等开发。

此外,美团、百度、京东、小米等都在业务中大量使用Go语言做开发。可见,同学们只要玩转Go语言,大厂都会张开双臂欢迎你们。

大厂为何如此青睐Go语言呢?有三点重要原因:

  • 简单易上手: Go语法简洁,学习成本低,代码易维护;
  • 生产力与性能有效结合: Go拥有卓越的并发性能,内置调度器和非抢占式模型,保证了超高的稳定性;
  • 使用快乐且前景广阔: 优良的开发体验,包括得心应手的工具链、丰富健壮的标准库、广泛的社区支持等。

总的来说,Go相对于C/C++,性能并没有明显差距,可维护性还更好;相对于Python,Go性能大幅领先,入门难度则相差无几。

直通大厂,同学们请看《Go 语言第一课》这本书,书中详细介绍了Go的设计哲学与核心理念,全面讲解了Go的重要语法特性。没有基础也完全不必担心,本书手把手式教学,小白立即轻松上手。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五折购书(在有效期内)


现在,让我们进入课堂,开始Go语言学习的第一课吧。

Part.1 零基础起步,Go开发全掌握

本书为读者设计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首先讲述Go语言的起源与设计哲学;

然后说明开发环境的搭建方法;

最后详细介绍Go的重要语法与语言特性,以及工程实施的一些细节。

初次学习Go开发的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动手实践是学习编程的不二法门,在进入第二部分学习时,就要根据书中内容同步搭建实验环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稳走好。

Go的设计哲学

本部分先介绍了Go语言在谷歌公司内部孵化的过程,描述了其在当今云计算时代的广泛应用。


Go的第一版官网

重点说明了Go的5个核心设计哲学:

  • 简单: 仅有25个关键字,摒弃了诸多复杂的特性,便于快速上手;
  • 显式: 要求代码逻辑清晰明确,避免隐式处理带来的不确定性;
  • 组合: 通过类型嵌入提供垂直扩展能力,通过接口实现水平组合,灵活扩展功能;
  • 并发: 原生支持并发,用户层轻量级线程,轻松支持高并发访问;
  • 面向工程: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围绕Go的库、工具、惯用法和软件工程方法,都为开发提供全面支持。

读者理解了Go的设计哲学就能明确它擅长的方向,澄清心中的疑问,也掌握了使用Go进行编程的指导原则。

Part.2 搭建Go开发环境

这部分先针对Windows、macOS、Linux三种主流操作系统给出了多种安装方法,包括使用安装包、使用预编译二进制包、通过源码编译,说明如何管理多个Go版本。

然后基于经典的“Hello World”示例,演示编译运行的方法,讲解Go的基本程序结构,包括包声明、导入包、main函数等内容。接着深入讲解Go包的定义、导入、初始化与编译单元。

// ch3/helloworld/main.go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fmt.Println("hello, world")
}

详细讲解Go Module的核心概念,结合创世项目案例、社区共识、官方指南,给出清晰的项目布局建议。梳理了Go依赖管理的演化历程,重点讲解基于Go Module的依赖管理操作,包括添加、升级/降级、移除、替换等操作。

经过这部分的学习,读者可以掌握Go的编译与运行方法、项目的组织与管理,具备工程化的能力。

Part.3 Go语言特性详解

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覆盖基础语法知识、并发、泛型、测试等内容;在结构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读者只要坚持学练结合,就能全盘掌握Go的关键知识。

基础语法知识包含以下内容:

  • 变量与类型: 说明变量的声明方法、变量的作用域。
  • 基本数据类型: 详细讲解布尔型、数值型、字符串型的特性与常用操作。
  • 常量: 重点讲解Go常量的创新性设计,包括无类型常量、隐式转换、实现枚举。
  • 复合数据类型: 讲解数组、切片、map类型、结构体的声明与操作。
  • 指针类型: 解释指针的概念,说明其用途与使用限制。
  • 控制结构: 详细介绍if、for、switch语句的用法,实现分支、循环功能。
  • 函数: 说明函数的声明、参数、多返回值特性,以及defer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 错误处理: 讲解了error接口的错误处理,以及异常处理的panic机制。
  • 方法: 详解Go方法的声明与本质,通过类型嵌入模拟“实现继承”。
  • 接口: 说明接口类型的定义、实现方法与注意事项。

并发是Go的“杀手锏”级高阶特性,书中详述了Go并发的原理,给出了并发实现方案,即通过channel通信实现goroutine间同步,而非共享内存。说明channel与select结合使用的惯用法。


CSP模型

泛型是Go 1.18版本的新增特性,解决了为不同类型编写重复代码的痛点。书中介绍了Go泛型设计演化简史,讲解泛型语法、类型参数、类型约束,并给出了代码示例。


接口类型的扩展定义

最后讨论Go代码的质量保障方法,介绍了Go内置的测试框架,包括单元测试、示例测试、测试覆盖率以及性能基准测试,帮助读者快速且方便地组织、编写、执行测试,并得到详尽的测试结果反馈。


Go测试覆盖率报告

Part.4 作者介绍

本书作者Tony Bai(白明),资深架构师,行业经验超20年,现于汽车行业某独角兽Tier1企业担任车云平台架构组技术负责人。

出于对技术的追求与热爱,他发起了Gopher部落技术社群,也是tonybai.com的博主。

Tony Bai老师早在2011年Go语言还没发布Go 1.0稳定版本时,他就在跟随、实践。当Go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中逐渐替代了C、Python,Go便成为他编写生产系统的第一语言。

后来,Tony Bai老师在极客时间上开设课程讲解Go语言开发,引领学员从入门到建立思维框架,走向大厂。累计2.4w名学员学习这门课程并纷纷给出高分评价。

如今,Tony Bai老师基于在线课程将内容整理成书,并补充了之前缺失的重要语法点(如指针、测试、泛型等),并对已有内容进行了精炼,同时更新至Go 1.24版本。

相信这本书会帮助更多读者轻松学会Go语言,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获得职业成功。

Part.5 结语

《Go 语言第一课》这本书可以说既懂新手痛点,又懂工程实战。本书从Go的设计哲学入手,然后给出保姆级的环境搭建、代码组织指南,最后通过由浅入深的语法讲解,覆盖从基础到高阶的所有核心特性。

本书具备三大特点。

第一是高屋建翎,开篇即剖析Go语言的设计哲学和编程思想,帮助读者透彻理解Go的核心理念,了解Go的特长,知道如何使用以获得最佳效果。


精彩书摘

第二是路径完整,覆盖Go入门的基础知识与概念,打通基础知识-语法特性-工程实践全流程,助力读者从新手进化为合格的Go开发工程师。


精彩书摘

第三是保姆级讲解,搭建环境是一步一图,讲解语法时辅以大量精心设计的示例代码,简洁明了,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重点与难点内容。书中还针对Go开发中易犯的错误给出了贴心的避坑提示。


精彩书摘

本书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对于Go初学者,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Go编程;对于动态编程语言的开发者,可以通过本书平滑转投Go阵营;对于Go的技术爱好者,可以增进认知,培养专业开发水准。

现在翻开《Go 语言第一课》,开启Go开发之旅,高并发服务端、云原生应用开发,都将轻松掌控!

今日互动

说说你对Go语言的看法?

点击右侧链接,在原文留言区参与互动,并点击在看和转发活动到朋友圈,我们将选1名读者获得赠书1本,截止时间9月15日。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