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C 下的文章

Go写业务是垃圾?Rust重写是坨屎?聊聊程序员评论区里的那股“煞气”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9/the-tension-in-programmer-comment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做公众号/博客这些年,我收到了成千上万条来自程序员朋友的评论。绝大多数都充满了智慧、好奇和善意,正是这些交流,构成了我持续分享的最大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在评论区里,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带有攻击性的无形之气。

比如,当我分享一篇关于Go在业务场景实践的文章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言简意赅地留下一句:“用Go写业务是不是很垃圾?”

又比如,当社区在探讨用Rust重构某个C++项目时,评论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高论”:“用Rust重写C++代码,就是从一坨屎变成了另一坨屎。”

这些评论,往往脏字当头,不带任何论据,纯粹是情绪的宣泄。我思来想去,觉得用“戾气”或“喷子”来形容,似乎都不够精准。直到有一天,一个词蹦进了我的脑海——“煞气”

这个词,源于传统文化,意指一种凶戾、非理性、具有破坏性的气场。它精准地捕捉了这类评论的本质:其目的并非交流思想,而是用情绪的冲击波,扼杀讨论,打击分享者的热情。正因如此,我之前公众号的自动精选评论和留言不得不改为手工精选,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评论展示的及时性。

今天,这篇文章不旨在批判,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地聊一聊程序员评论区里的这股“煞气”,尝试理解它从何而来,并探讨作为技术社区的一员,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煞气”的百态图鉴:你一定见过的几种典型“煞评”

这股“煞气”并非铁板一块,它以多种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总有一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 “一言以蔽之”型
    这类评论堪称“断言大师”,从不屑于提供论据,仅用一句话便能给一门语言、一个框架甚至一个技术方向盖棺定论。

    • “Go就是不行。”
    • “WebAssembly没前途。”
    • “微服务就是个坑。”
      简洁,有力,不容置疑,仿佛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 “非黑即白”型(技术圣战)
    在他们眼中,技术选型不是基于场景和权衡,而是一场关乎信仰的“圣战”。语言、编辑器、操作系统……万物皆可站队,异端必须被消灭。

    • “用Rust重写C++就是从一坨屎变成另一坨屎。”
    • “Vim/Emacs之外皆异端!”
    • “还在用Windows/Mac开发?笑死。”
  • “资格论”与“秀优越”型
    这类评论善于通过攻击对方的身份、资历或知识储备,来釜底抽薪式地否定其观点,从而建立自己的优越感。

    • “你连源码都没读过,凭什么评论?”
    • “这东西我十年前就玩过了,没什么新意。”
    • “等你写到百万行代码再来讨论架构吧。”
  • “情绪投射”型
    这类评论者,往往将自己在工作中因某项技术受挫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无差别地投射到所有相关的公开讨论中,把评论区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

    • “我们项目刚被XXX坑惨了,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垃圾!”
    • “又在吹这门语言?我刚因为它的GC问题加了三天班!”

这些充满“煞气”的评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技术社区的讨论氛围,让许多乐于分享的创作者心生寒意,也让许多渴望学习的新人望而却步。

溯源“煞气”: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要应对“煞气”,首先要理解它的来源。它并非简单的“素质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属于程序员群体的心理动因:

  1. 高认知负荷与挫败感: 软件开发本质上是一项与复杂性搏斗的高难度、高挫败感的工作。代码不工作是常态,被需求反复折磨是日常。长期累积的压力和挫败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匿名的网络评论区便成了最廉价的选择。
  2. 强身份认同与技术部落主义: 许多程序员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所掌握的技术栈深度绑定。“我是Gopher”、“我是Rustacean”,这种身份认同感带来了归属感,但也催生了“部落主义”。攻击对立的技术,本质上是在捍卫自我身份和所属部落的“荣耀”。
  3. 对“最优解”的执念与抽象能力的差异: 我们的工作是与逻辑打交道,追求严谨和正确,这使得许多程序员潜意识里相信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这种思维惯性,导致在面对需要权衡(Trade-off)的工程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无法容忍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选择。
  4. 知识的诅咒: 一些资深开发者,已经忘记了自己初学时期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对自己领域内“显而易见”的知识缺乏同理心,容易将新手的提问或不成熟的观点视为“愚蠢”,并报以轻蔑或不耐烦。
  5. 网络匿名性的放大效应: 这是所有网络社区的通病。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社交约束,人们更容易释放出内心的攻击性。

化解“煞气”:我们每个人的社区修行

面对弥漫的“煞气”,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普通读者,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助推者。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从自身做起,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净化与建设中来。

给所有社区参与者的“修行建议”:

  1. 评论前,区分“观点”与“情绪”: 在敲下键盘前,花一秒钟审视内心:我即将表达的,是基于逻辑和事实的技术观点,还是仅仅是想吐槽一下今天遇到的某个Bug或者糟糕的心情?有意识地分离这两者,是理性讨论的第一步。
  2. 拥抱“建设性批评”的艺术: 如果你不同意某个观点,这非常正常,甚至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但请尝试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
    • 提供论据: “我认为这个方案有风险,因为在XX场景下,它可能会导致YY问题。”
    • 提供替代方案: “相比A方案,我更推荐B方案,因为B在处理XX方面更有优势。”
    • 补充上下文: “这个观点在小型项目中可能适用,但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额外考虑……”
      这样的评论,远比一句简单的“你这是垃圾”有价值千万倍。
  3. 常怀谦逊与同理心: 技术世界浩瀚无垠,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渺小的一粟。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尊重不同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存在价值。我们今天所不屑的,可能正是我们昨天所困惑的;我们今天所熟稔的,可能是别人明天将要探索的新大陆。多一份同理心,少一份优越感。

小结:化“煞气”为“祥和之气”,共建更有价值的技术社区

回到开头的那些评论。Go写业务当然不是垃圾,Rust重写C++也绝非原地踏步。每一种技术选择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工程背景和权衡考量。一个健康的技术社区,应该是一个能够容纳并理性探讨这些权衡的地方。

我们探讨“程序员的‘煞气’”,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反对的声音,健康的质疑和辩论是技术进步的基石。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将那些无意义的、纯粹消耗热情的情绪宣泄,转化为能够推动我们共同进步的思想碰撞。

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社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分享者多一份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珍视,评论者多一份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愿我们都能成为驱散“煞气”的光,让技术社区的每一次讨论,都离智慧更近一步。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告别算法“天书”,Go程序员的学术伪代码“翻译”指南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06/gopher-pseudocode-translation-guide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你是否曾在阅读顶会论文时,感觉其中的算法描述像一本晦涩难懂的“天书”?那些看不太懂的数学符号、奇特的箭头和看似代码又无法编译的语句(如下图),是不是常常让你望而却步,感叹理论与实践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别担心,这不是你的问题。你遇到的正是连接学术象牙塔与工程世界的桥梁——伪代码 (Pseudocode)。它并非一门具体的编程语言,而是算法世界的“通用语” (Lingua Franca),旨在剥离所有语言特定的语法噪音,只保留逻辑的纯粹核心。

对于我们工程师而言,掌握伪代码的阅读技巧,就像是学会了一门新的“翻译”艺术。这门艺术能让你直接与算法设计者的思想对话,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的智慧,转化为你手中坚实、高效的主流编程语言的代码。

本文就是你的学术伪代码“翻译”指南。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符号“字母表”开始,探索不同风格的伪代码“文体”,通过完整的“翻译”实战,让你最终不仅能读懂,更能欣赏伪代码之美,并自信地将任何算法“天书”都转化为优雅的编程语言实现(本文将以Go语言为例)。

罗塞塔石碑 —— 破译伪代码的核心符号

任何翻译工作都始于对基本词汇的掌握。伪代码的符号系统虽然看似五花八门,但其核心元素却非常稳定。让我们一同来构建我们的“罗塞塔石碑”,将最常见的伪代码符号与 Go 语言进行映射。

1. 赋值操作: ← (The Left Arrow)

这是伪代码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代表赋值。

  • 伪代码:

    max_val ← A[0]
    i ← 1
    
  • 为什么用 ← 而不是 =?
    为了在学术上严格区分赋值 (Assignment)相等判断 (Equality Test)。在算法和数学语境中,= 通常是逻辑断言,表示“等于”。← 则清晰地表达了“将右边的值赋予左边变量”这一动作,杜绝了歧义。

  • Go “译文”:

    maxVal := A[0] // 声明并赋值
    i := 1         // 或使用 = 进行二次赋值
    

2. 循环结构: for, while, repeat-until

  • 计数循环 (for … to … do)

    • 伪代码:
      for i ← 1 to n do
      // 对 A[i] 进行操作
    • Go “译文”:
      注意!这是最常见的陷阱之一! 伪代码的数组索引习惯于从 1 开始(数学惯例),而 Go 从 0 开始。

      // 伪代码的 1 to n 对应 Go 的 0 to n-1
      for i := 0; i < n; i++ {
          // 操作 A[i]
      }
      
      // 如果逻辑强依赖于 1-based 索引,需手动调整
      for i := 1; i <= n; i++ {
          // 操作 A[i-1]
      }
      
  • 遍历循环 (for each … in …)

    • 伪代码:
      for each item in S do
      print(item)
    • Go “译文”: 完美对应 for-range。
      go
      for _, item := range S {
      fmt.Println(item)
      }

3. 条件判断: if-then-else

  • 伪代码:
    if x > y then
    max_val ← x
    else
    max_val ← y
  • Go “译文”: 结构相同,只是去掉了 then。
    go
    if x > y {
    maxVal = x
    } else {
    maxVal = y
    }

4. 逻辑与数学符号

这是让代码“数学味”变浓的地方,但本质只是运算符的另一种写法。

  • 逻辑运算符: ∧ (与, &&), ∨ (或, ||), ¬ (非, !)
  • 比较运算符: = (等于, ==), ≠ (不等于, !=)
  • 集合运算符: ∈ (属于), ∉ (不属于), ⊂ (是…的子集), ∪ (并集), ∩ (交集)

  • 伪代码:

    if (i < n) ∧ (A[i] ≠ target) then
        i ← i + 1
    
  • Go “译文”:
    go
    if (i < n) && (A[i] != target) {
    i++
    }

5. 函数与返回值: function, procedure, return

伪代码使用 function 或 procedure 关键字来定义一个可重用的逻辑块。通常,function 暗示着有返回值,而 procedure 可能没有。return 关键字用于明确地从函数中返回一个或多个值。

  • 伪代码:
    function FIND-MAX(A, n)
    max_val ← A[1]
    for i ← 2 to n do
    if A[i] > max_val then
    max_val ← A[i]
    return max_val
  • Go “译文”:
    在 Go 中,我们使用 func 关键字。一个重要的“翻译”区别是,Go 的切片自带长度信息,因此通常无需像伪代码那样显式传递长度 n。此外,Go 鼓励通过多返回值来处理错误,这是伪代码中通常不会详述的工程实践。

    // FindMax 在一个整数切片中寻找最大值。
    // 如果切片为空,它会返回 0 和一个错误。
    func FindMax(A []int) (int, error) {
        if len(A) == 0 {
            return 0, fmt.Errorf("cannot find max in an empty slice")
        }
    
        maxVal := A[0]
        // 伪代码从索引 2 开始,对应 Go 的索引 1
        for i := 1; i < len(A); i++ {
            if A[i] > maxVal {
                maxVal = A[i]
            }
        }
        return maxVal, nil
    }
    

6. 注释符号: //, #, 或 ▷

注释是写给人类读者的,用于解释某行或某块逻辑的意图。伪代码中的注释风格非常灵活。

  • 为什么有 ▷ 这种奇怪的符号?
    这个空心三角符号 (triangleright) 在使用 LaTeX 排版的学术论文中非常流行,因为它在视觉上比 // 或 # 更优雅,并且能与数学公式和谐共存。

  • 伪代码:

    l ← 0   ▷ Initialize the left pointer
    
  • Go “译文”:
    Go 语言使用 // 进行单行注释,使用 /* … */ 进行多行注释。

    l := 0 // Initialize the left pointer
    

伪代码的“文体”

正如文章有不同文体,伪代码也并非铁板一块。它存在一个从“酷似代码”到“形如散文”的风格光谱。理解这个光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图。

让我们以一个(故意写得晦涩的)SomethingMysterious 算法为例,该算法的功能是统计一个字符串切片中每个唯一字符串出现的次数

文体一:“伪装者”—— 语言强相关的真实代码

这其实是坏的伪代码。它直接使用某种特定语言(如下例中的MATLAB)的语法,给不熟悉该语言的读者制造了巨大障碍。

  • MATLAB 代码示例:
    matlab
    function Y = SomethingMysterious(X)
    Y = {};
    while length(X)
    w = X(1);
    c_w = 1;
    inds = [1];
    for i = 2:length(X)
    if strcmp(X(i), w)
    c_w = c_w + 1;
    inds = [inds i];
    end
    end
    Y{end+1} = {w, c_w};
    X(inds) = [];
    end
    end
  • “翻译”诊断: 这不是伪代码,这是需要“硬啃”的源码。strcmp, {} cell array, end+1 索引等都是 MATLAB 方言,可读性极差。我们应该避免用这种方式书写和理解算法。

文体二:“直译”—— 细节丰富的类代码风格

这种风格非常接近编程语言,但剥离了最刁钻的语法。它易于转换为代码,但可能因细节过多而显得啰嗦。

  • 类代码伪代码:
    PROCEDURE SomethingMysterious_v2(X):
    Y = []
    while length(X) > 0:
    let w be the first element of X
    initialize count c_w to 1
    initialize inds (indices to delete) to [1]
    for i from 2 to length(X): // assume 1-based indexing
    if X[i] == w:
    c_w = c_w + 1
    append i to inds
    append {w, c_w} to Y
    delete from X all values at indices in inds
  • “翻译”诊断: 这是最常见的伪代码风格之一。逻辑清晰,步骤明确。翻译成 Go 时,主要工作是处理 1-based 索引和 delete from X 这个相对低效的操作。

    • 直译版 Go 实现 (保留了低效操作):

      func SomethingMysteriousV2(X []string) map[string]int {
          Y := make(map[string]int)
          // Go 中直接修改正在遍历的切片很危险,我们用一个 map 来标记已处理的元素
          processed := make(map[string]bool)
      
          for _, w := range X {
              if processed[w] {
                  continue
              }
              count := 0
              for _, item := range X {
                  if item == w {
                      count++
                  }
              }
              Y[w] = count
              processed[w] = true
          }
          return Y
      }
      
    • 意译版 Go 实现 (更 Go Idiomatic):
      go
      // 这个算法的本质就是词频统计,Go 中用 map 实现最高效
      func WordFrequencyCounter(words []string) map[string]int {
      counts := make(map[string]int)
      for _, word := range words {
      counts[word]++
      }
      return counts
      }

      这个例子完美地展示了“翻译”的真谛:我们追求的不是逐字逐句的“直译”,而是理解其核心意图后的“意译”,写出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优雅代码。

文体三:“意译”—— 平衡的半形式化风格

这是理想的伪代码。它使用自然语言来描述高层意图,同时用结构化语句来保留算法骨架。它足够精确,可以用于分析时间复杂度;也足够抽象,不会陷入实现细节。

  • 平衡风格伪代码:
    PROCEDURE SomethingMysterious_v3(X):
    Y = []
    While X is not empty:
    Let w be the first element of X
    Count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w in X, call this c_w
    Append (w, c_w) to Y
    Delete all occurrences of w from X
    return Y
  • “翻译”诊断: 这种风格最能体现算法思想。Count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和 Delete all occurrences 是两个抽象指令。读者可以立即明白算法要做什么,并能自由选择最高效的实现方式(比如使用 Go 的 map)。

文体四:“神似”—— 纯自然语言描述

这种风格完全脱离了代码形式,用一两句话描述算法核心思想。适合在高层设计文档中使用,但无法直接用于代码实现或复杂度分析。

  • 纯英文描述:

    For each unique word in the input list, count how many times it appears, and add the word and its count to a result list.

  • “翻译”诊断: 这是算法的“灵魂”,是“意译”的终极目标。当你在阅读伪代码时,如果能用这样一句话在脑中概括出它的作用,你就真正读懂了它。

实战演练 —— 我们来完整“翻译”一个二分查找

理论讲了这么多,让我们通过一个经典案例——二分查找,来走一遍完整的“翻译”流程。

伪代码版本 (源自经典教材)

function BINARY-SEARCH(A, T)
  1. L ← 1
  2. R ← length(A)
  3. while L ≤ R do
  4.   m ← floor((L + R) / 2)
  5.   if A[m] < T then
  6.     L ← m + 1
  7.   else if A[m] > T then
  8.     R ← m - 1
  9.   else
  10.    return m
  11. return -1  // Indicates not found

Go “翻译”全过程

  1. 函数签名翻译 (function BINARY-SEARCH(A, T)):
    伪代码接受一个数组 A 和目标 T。在 Go 中,我们通常使用切片 []int,并返回索引 int 和一个可能的 error。

    func BinarySearch(data []int, target int) (int, bool) { // 返回 (index, found) 更符合 Go 风格
    
  2. 变量初始化翻译 (L ← 1, R ← length(A)):
    再次敲响警钟:1-based 索引! Go 的切片索引从 0 到 len(data) – 1。

    left := 0
    right := len(data) - 1
    
  3. 循环与条件翻译 (while L ≤ R do):
    while 循环在 Go 中用 for 实现。

    for left <= right {
    
  4. 核心逻辑翻译:
    m ← floor((L + R) / 2) 在 Go 整数除法中自动实现向下取整。但更专业的写法是 left + (right – left) / 2 以防止 left + right 溢出。

        middle := left + (right-left)/2
        if data[middle] < target {
            left = middle + 1
        } else if data[middle] > target {
            right = middle - 1
        } else {
            return middle, true // 找到了
        }
    }
    
  5. 返回值翻译 (return -1):
    如果循环结束,说明没找到。按照 Go 的风格,我们返回一个零值和 false。

    return -1, false // 未找到
    

最终的 Go “译文”

// BinarySearch 在一个有序切片中查找目标值。
// 如果找到,返回其索引和 true;否则返回 -1 和 false。
func BinarySearch(data []int, target int) (int, bool) {
    left, right := 0, len(data)-1

    for left <= right {
        // 使用这种方式计算 middle 可以防止 left + right 整数溢出
        middle := left + (right-left)/2

        if data[middle] < target {
            left = middle + 1
        } else if data[middle] > target {
            right = middle - 1
        } else {
            // 找到了目标
            return middle, true
        }
    }

    // 未找到目标
    return -1, false
}

伪代码的“方言”—— 识别不同时代的印记

伪代码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著作会展现出不同的“方言”。学会识别这些方言,能让你在阅读各种历史文献时游刃有余。

  • 早期 Pascal 风格 (e.g., Sedgewick, 1988):

    function binarysearch(v:integer):integer;
    var x, l, r:integer;
    begin
      l:=1; r:=N;
      repeat
        x:=(l+r)div 2;
        if v<a[x].key then r:=x-1 else l:=x+1
      until (v=a[x].key) or (l>r);
    end;
    

    方言特征: 强类型声明 (:integer)、:= 赋值、repeat-until (类似 do-while)、begin-end 块。

  • C-Like 风格 (e.g., Baase and Van Gelder, 2000):

    int binarySearch(int[], E, int first, int last, int K)
    if (last < first)
      index = -1;
    else
      int mid = (first + last)/2;
      ...
    return index;
    

    方言特征: C 语言的函数签名、花括号或缩进表示代码块、分号。

  • 现代 Pythonic 风格:

    def binary_search(L, item):
      if len(L) <= 1:
        ...
      mid = len(L) // 2
      if L[mid] > item:
        return binary_search(L[:mid], item)
      ...
    

    方言特征: 大量借鉴 Python 语法,如切片 L[:mid]、len() 函数、// 整除。

“翻译”心法: 无论“方言”如何变化,算法的核心思想——循环、判断、赋值——是永恒的。不要被表面的语法差异所迷惑,而要去识别其背后共通的逻辑结构。

伪代码的阅读与写作心法

最后,让我们提炼一些高级的“心法”,它们是伪代码背后的最佳实践。

  1. 意图(intent)先于语法

阅读伪代码时,首要任务是理解作者的意图。不要纠结于 := 和 ← 的区别,或者循环是用 while 还是 for。问自己:这一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在查找、计数还是在交换?

  1. 拥抱抽象

当伪代码中出现 Sort(A) 或 FindShortestPath(G, u, v) 这样的语句时,不要立即陷入“我该如何实现一个排序算法”的细节中。作者在此时是把这些操作当作“黑盒”,假设你已经知道或可以查到它们的功能。这能让你聚焦于当前算法的创新之处。

  1. 警惕语言特性的“陷阱翻译”

不要把伪代码中的结构生搬硬套到 Go 中。例如,伪代码中的 delete from X 如果直译成 Go,可能会导致在一个循环中反复创建新切片,性能极差。正确的“翻译”是思考:在 Go 中,实现“移除一组元素”这个意图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可能是原地移动元素后截断,或标记删除等)。

  1. 像写文章一样写伪代码

如果你需要写伪代码(例如,在技术设计文档中),请记住你的读者是人类。使用有意义的变量名,适当添加注释,优先保证清晰易懂,而不是代码的紧凑。好的伪代码更像一篇逻辑清晰的说明文。

  1. 平衡是艺术

好的伪代码是在精确性可读性之间取得了绝妙的平衡。它必须包含足够的信息来分析算法的正确性和时间复杂度,但又要隐去足够多的实现细节,以免让核心思想被淹没。这正是“意译”风格(文体三)备受推崇的原因。

小结

伪代码,这门一度看似神秘的“天书”,其面纱已被揭开。通过这篇“翻译指南”,你已经:

  • 掌握了伪代码的基础符号“字母表”。
  • 理解了其从精确到写意的不同“文体”。
  • 亲历了一次完整的“翻译”实战。
  • 学会了识别不同时代的“方言”。
  • 领悟了阅读与写作的深层“心法”。

现在,你手中的钥匙已经可以打开任何一篇学术论文的算法之门。这片广阔的知识海洋,正等待着你这位优秀的“翻译官”去探索。

参考资料

  • https://student.cs.uwaterloo.ca/~cs231/resources/pseudocode.pdf
  • https://blogs.ubc.ca/cpsc3202019s2/files/2019/07/pseudocode_guide_sol.pdf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9410533_Introduction_to_Algorithms_and_Pseudocode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