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程序员 下的文章

Go写业务是垃圾?Rust重写是坨屎?聊聊程序员评论区里的那股“煞气”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9/the-tension-in-programmer-comment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做公众号/博客这些年,我收到了成千上万条来自程序员朋友的评论。绝大多数都充满了智慧、好奇和善意,正是这些交流,构成了我持续分享的最大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在评论区里,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带有攻击性的无形之气。

比如,当我分享一篇关于Go在业务场景实践的文章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言简意赅地留下一句:“用Go写业务是不是很垃圾?”

又比如,当社区在探讨用Rust重构某个C++项目时,评论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高论”:“用Rust重写C++代码,就是从一坨屎变成了另一坨屎。”

这些评论,往往脏字当头,不带任何论据,纯粹是情绪的宣泄。我思来想去,觉得用“戾气”或“喷子”来形容,似乎都不够精准。直到有一天,一个词蹦进了我的脑海——“煞气”

这个词,源于传统文化,意指一种凶戾、非理性、具有破坏性的气场。它精准地捕捉了这类评论的本质:其目的并非交流思想,而是用情绪的冲击波,扼杀讨论,打击分享者的热情。正因如此,我之前公众号的自动精选评论和留言不得不改为手工精选,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评论展示的及时性。

今天,这篇文章不旨在批判,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地聊一聊程序员评论区里的这股“煞气”,尝试理解它从何而来,并探讨作为技术社区的一员,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煞气”的百态图鉴:你一定见过的几种典型“煞评”

这股“煞气”并非铁板一块,它以多种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总有一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 “一言以蔽之”型
    这类评论堪称“断言大师”,从不屑于提供论据,仅用一句话便能给一门语言、一个框架甚至一个技术方向盖棺定论。

    • “Go就是不行。”
    • “WebAssembly没前途。”
    • “微服务就是个坑。”
      简洁,有力,不容置疑,仿佛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 “非黑即白”型(技术圣战)
    在他们眼中,技术选型不是基于场景和权衡,而是一场关乎信仰的“圣战”。语言、编辑器、操作系统……万物皆可站队,异端必须被消灭。

    • “用Rust重写C++就是从一坨屎变成另一坨屎。”
    • “Vim/Emacs之外皆异端!”
    • “还在用Windows/Mac开发?笑死。”
  • “资格论”与“秀优越”型
    这类评论善于通过攻击对方的身份、资历或知识储备,来釜底抽薪式地否定其观点,从而建立自己的优越感。

    • “你连源码都没读过,凭什么评论?”
    • “这东西我十年前就玩过了,没什么新意。”
    • “等你写到百万行代码再来讨论架构吧。”
  • “情绪投射”型
    这类评论者,往往将自己在工作中因某项技术受挫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无差别地投射到所有相关的公开讨论中,把评论区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

    • “我们项目刚被XXX坑惨了,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垃圾!”
    • “又在吹这门语言?我刚因为它的GC问题加了三天班!”

这些充满“煞气”的评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技术社区的讨论氛围,让许多乐于分享的创作者心生寒意,也让许多渴望学习的新人望而却步。

溯源“煞气”: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要应对“煞气”,首先要理解它的来源。它并非简单的“素质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属于程序员群体的心理动因:

  1. 高认知负荷与挫败感: 软件开发本质上是一项与复杂性搏斗的高难度、高挫败感的工作。代码不工作是常态,被需求反复折磨是日常。长期累积的压力和挫败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匿名的网络评论区便成了最廉价的选择。
  2. 强身份认同与技术部落主义: 许多程序员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所掌握的技术栈深度绑定。“我是Gopher”、“我是Rustacean”,这种身份认同感带来了归属感,但也催生了“部落主义”。攻击对立的技术,本质上是在捍卫自我身份和所属部落的“荣耀”。
  3. 对“最优解”的执念与抽象能力的差异: 我们的工作是与逻辑打交道,追求严谨和正确,这使得许多程序员潜意识里相信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这种思维惯性,导致在面对需要权衡(Trade-off)的工程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无法容忍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选择。
  4. 知识的诅咒: 一些资深开发者,已经忘记了自己初学时期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对自己领域内“显而易见”的知识缺乏同理心,容易将新手的提问或不成熟的观点视为“愚蠢”,并报以轻蔑或不耐烦。
  5. 网络匿名性的放大效应: 这是所有网络社区的通病。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社交约束,人们更容易释放出内心的攻击性。

化解“煞气”:我们每个人的社区修行

面对弥漫的“煞气”,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普通读者,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助推者。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从自身做起,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净化与建设中来。

给所有社区参与者的“修行建议”:

  1. 评论前,区分“观点”与“情绪”: 在敲下键盘前,花一秒钟审视内心:我即将表达的,是基于逻辑和事实的技术观点,还是仅仅是想吐槽一下今天遇到的某个Bug或者糟糕的心情?有意识地分离这两者,是理性讨论的第一步。
  2. 拥抱“建设性批评”的艺术: 如果你不同意某个观点,这非常正常,甚至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但请尝试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
    • 提供论据: “我认为这个方案有风险,因为在XX场景下,它可能会导致YY问题。”
    • 提供替代方案: “相比A方案,我更推荐B方案,因为B在处理XX方面更有优势。”
    • 补充上下文: “这个观点在小型项目中可能适用,但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额外考虑……”
      这样的评论,远比一句简单的“你这是垃圾”有价值千万倍。
  3. 常怀谦逊与同理心: 技术世界浩瀚无垠,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渺小的一粟。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尊重不同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存在价值。我们今天所不屑的,可能正是我们昨天所困惑的;我们今天所熟稔的,可能是别人明天将要探索的新大陆。多一份同理心,少一份优越感。

小结:化“煞气”为“祥和之气”,共建更有价值的技术社区

回到开头的那些评论。Go写业务当然不是垃圾,Rust重写C++也绝非原地踏步。每一种技术选择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工程背景和权衡考量。一个健康的技术社区,应该是一个能够容纳并理性探讨这些权衡的地方。

我们探讨“程序员的‘煞气’”,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反对的声音,健康的质疑和辩论是技术进步的基石。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将那些无意义的、纯粹消耗热情的情绪宣泄,转化为能够推动我们共同进步的思想碰撞。

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社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分享者多一份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珍视,评论者多一份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愿我们都能成为驱散“煞气”的光,让技术社区的每一次讨论,都离智慧更近一步。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包管理器是万恶之源”:一次来自Odin语言作者的灵魂拷问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3/package-managers-are-evil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包管理器是万恶之源 (Package Managers are Evil)。”

这句石破天惊的论断,出自Odin语言的创造者Ginger Bill最近发表的一篇博文。在一个npm install、pip install、go get已经成为开发者肌肉记忆的时代,这无异于一篇挑战整个现代软件开发基石的“檄文”。

对于我们这些深度依赖go mod的Gopher来说,这无疑也是一次直击灵魂的拷问。我们早已习惯了Go Modules带来的便利——它解决了版本锁定、依赖传递和可复现构建等核心问题,被公认为Go生态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但我们是否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正在“自动化我们的依赖地狱”?

Ginger Bill的这篇文章并非无的放矢的抱怨,而是一次对开发者文化、信任模型和软件工程第一性原理的深刻反思。让我们直面这次拷问,并以此为镜,重新审视我们与go mod的关系。

核心论点:包管理器是“依赖地狱的自动化”

首先,Ginger Bill做了一个关键的区分,他的矛头并非指向:

  • 包(Packages): 代码组织单元。
  • 仓库(Repositories): 发现和存储包的地方(如GitHub)。
  • 构建系统(Build Systems): 编译和链接代码的工具。

他精准地将炮火对准了包管理器(Package Managers)的核心功能:自动化地下载、解析和处理依赖关系。

他认为,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依赖地狱”(Dependency Hell)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困扰着所有大型项目的难题——成千上万个你并不真正了解的传递依赖,版本冲突、潛在的bug、未知的安全漏洞,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泥潭。

而包管理器的作用,就是“将这个通往地狱的过程自动化了”

他辛辣地指出:“不是所有能被自动化的东西,都应该被自动化,尤其是依赖地狱。”

他的核心观点是,npm install或go get这种一键式的便利,剥夺了开发者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思考

“当你必须手动下载和集成一个库时,你会开始思考:‘我也许并不需要这个’,或者‘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实现’。当需要更新时,手动操作会迫使你变得非常小心。”

这种被刻意放慢的、充满“摩擦力”的过程,迫使开发者去审视每一个引入的依赖,将其视为一个严肃的决策,而不是一次随意的命令行敲击。

Go的悖论:一个“幸免于难”的生态?

有趣的是,在Ginger Bill的批判中,Go被作为一个相对正面的例子提及。他观察到,即便Go拥有一个内置的包管理器,但大多数Go开发者似乎并不需要引入大量的第三方包。

“通往地狱的入口似乎又远又难走。”

为什么Go生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其他生态(如JavaScript)中那种失控的依赖爆炸?答案在于Go语言的设计哲学:“自带电池”(Batteries Included)

Go拥有一个极其强大和全面的标准库。你想构建一个高性能的Web服务器?net/http就在那里。你需要处理JSON、加密、模板或者并发?标准库为你提供了一流的、经过实战检验的工具。你甚至可以在标准库里找到一个完整的Go编译器。

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对外部微小、功能单一的“工具包”的依赖。当标准库就能满足80%的需求时,开发者自然不会像在其他生态中那样,为了实现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比如left-pad)就去引入一个外部依赖。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Go开发者可以高枕无忧。go mod依然是一个强大的自动化工具,当我们开始引入大型框架(如Gin、GORM)或复杂的SDK时,我们同样面临着瞬间引入数十甚至上百个传递依赖的风险。

每一个依赖,都是你签下的一份“责任状”

文章中最深刻的观点之一,是对“依赖”一词含义的重新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有一个依赖时,你要对它负责。如果你的孩子或你的公司做错了事,你可能会因此进监狱。包依赖与此相去不远,但人们却在几乎没有任何验证的情况下就信任了它们。”

每一个go get下来的包,都是一份你自愿承担的负债。你不仅要为它的安全漏洞负责,还要为它的bug、为它未来可能停止维护的风险负责。

作者以他自己使用著名C库SDL2的痛苦经历为例。尽管SDL2被数百万人使用,但他的团队却不断踩到其中的bug,最终决定自己从头编写窗口和输入处理系统。“至少这是我们自己的代码,当出问题时我们可以依赖和修复它。”

“我不是在提倡一切都从头造轮子,” 作者澄清道,“我只是希望我们能认识到,每一个依赖都是一份负债。”

文化反思:程序员世界里的“盖尔曼遗忘效应”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轻易地信任来自互联网的随机代码?文章引用了ThePrimeagen的一个精彩论点:编程界的“盖尔曼遗忘效应”(Gell-Mann Amnesia Effect)

这个效应描述了一种现象:当你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你所精通领域的文章时(比如马术),你会发现其中充满了错误和误解。然后,你翻到下一页,读到一篇关于你不了解的领域(比如JavaScript)的文章,你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你瞬间忘记了刚刚才亲身验证过的、媒体的不可靠性。

程序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你会发现工程师们一边说‘我的一些同事太可怕了’,一边又说‘嘿,让我从网上下载这个库,这肯定很棒’。他们看着自己公司三分之一的员工无法写出像样的代码,同时又选择信任他们下载的每一个开源包。”

我们对自己身边代码的质量持怀疑态度,却对那些由“开源大神”(他们可能和我们糟糕的同事是同一水平)编写的代码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的信任。

小结:给Gopher的启示——如何与go mod共存?

Ginger Bill的结论是激进的:如果可能,应该避免使用包管理器。对于大多数在团队中工作的Go开发者来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go mod是Go生态协作的基石,我们不可能回到手动管理依赖的蛮荒时代。

然而,这篇文章的价值不在于它的结论,而在于它提出的哲学框架。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我们与go mod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几条适用于Gopher的行动指南:

  1. 将go get视为一个严肃的架构决策:在引入任何新的依赖之前,进行尽职调查。检查它的代码质量、社区活跃度、issue列表和维护状态,虽然这会给你带来不小的额外工作量。
  2. 永远优先选择标准库:在寻求外部解决方案之前,先问自己:“这个问题,std库里真的没有解决方案吗?” 往往答案是有的,只是需要你多花一点时间去挖掘。
  3. 适当优先地拥抱代码生成,而非黑盒框架:在某些场景下,使用代码生成工具(如sqlc)可能比引入一个庞大的ORM框架(它会带来一整套复杂的依赖和抽象)更“简单”,因为它产出的是你可以直接阅读和控制的代码。
  4. 定期审计你的依赖树:使用go mod graph和go list -m all来审视你的项目究竟依赖了什么。对于那些不再需要,或者有更好替代品的依赖,要勇于清理。别忘了Go Proverbs中的那一条:A little copying is better than a little dependency。

Go的“自带电池”哲学给了我们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能更容易地践行“少即是多”的依赖管理原则。最好的包管理器,或许就是那个你用得最少的。 而go mod的真正强大之处,可能不在于它能多么轻易地帮我们添加依赖,而在于它通过一个强大的标准库,让我们在很多时候,根本无需想起它。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