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11/23/short-form-videos-harm-programmer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我想请你回想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场景:

白天,你在成千上万行代码的丛林里艰难跋涉,与一个隐藏极深的Bug缠斗了数个小时,心力交瘁。晚上回到家,你只想“犒劳”一下疲惫的大脑,于是瘫倒在沙发或舒服的大床上,划开手机,沉浸在短视频那无穷无尽的信息流里。一个接一个的精彩片段,让你暂时忘记了白天的烦恼。

你以为这是一种高效的放松,一次精神上的“回血”。但一个令人不安的自我观察,或许你也有同感: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段复杂的代码了?为什么刚想深入思考一个架构问题,大脑就不由自主地渴望一次短暂的“分心”?

这仅仅是意志力下降了吗?还是我们的认知能力,真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最近,一篇发表在顶级期刊《心理学通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系统性回顾与元分析论文——Feeds, Feelings, and Foc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xamining the Cognitive and Mental Health Correlates of Short-Form Video Use,为我们揭示了残酷的科学真相。这份综合了71项研究、覆盖近10万参与者的报告,清晰地指出:我们所以为的“放松”,很可能正在系统性地消耗我们写出好代码的核心能力。

那么,这份报告到底说了什么?它又是如何科学地“实锤”短视频对我们大脑的影响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这份报告的核心发现开始看起。

科学的“实锤”:短视频到底对我们的大脑做了什么?

这篇论文用详尽的数据告诉我们,短视频的消费模式,并非无害的娱乐。

首先,它与认知能力的下降显著相关。 论文指出,增加的短视频使用与较差的认知能力存在明确的关联(中等效应,r = -.34)。而受损最严重的领域,恰恰是我们程序员最宝贵的两种资产:

  1. 注意力 (Attention, r = -.38)
  2. 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r = -.41)

这是什么意思?让我们用程序员的语言来“翻译”一下:

  • “注意力”下降,意味着我们持续跟踪复杂逻辑链条、在庞大代码库中保持上下文的能力正在变弱。你可能刚理清一个函数的调用栈,一个念头闪过就忘了自己刚才想到哪了。
  • “抑制控制能力”下降,意味着我们抵抗内部或外部干扰的能力正在削弱。无论是同事的一条消息,还是脑子里突然冒出的“看看新邮件”的冲动,都变得越来越难以抗拒。

这两种能力,正是我们进行深度编程、系统设计和复杂问题排查的基石!

论文中提到的“习惯化与致敏化” (habituation and sensitization) 双重理论,通俗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我们的大脑,在反复经受短视频这种“高刺激、快反馈、强情绪”的内容轰炸后,会逐渐“习惯”这种模式。当我们再回到编程这种需要“低刺激、慢反馈、纯逻辑”的深度工作时,大脑会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和渴望“切换”的冲动,因为它已经被短视频“致敏”,期待着下一次即时的高强度刺激。

程序员的“高危”处境:为何我们更易受其害?

如果说短视频对普通人的影响是“温水煮青蛙”,那对程序员而言,它更像是一场针对核心技能的“精准打击”。

  • 工作性质的根本冲突: 程序员是典型的“深度工作 (Deep Work)” 从业者。我们的价值产出,几乎完全依赖于长时间、不间断的专注。而短视频的消费模式,则是“浅层娱乐 (Shallow Entertainment)”的极致,两者在认知模式上水火不容。
  • 从“心流”到“心碎”: 我们梦寐以求的“心流 (Flow State)”状态,其核心就是高度的专注和对干扰的抑制。短视频的算法和产品设计,其目标恰恰是系统性地、持续地打破我们的专注,用一个又一个的新鲜刺激来捕获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说,短视频正在系统性地摧毁我们进入和维持“心流”的能力。
  • “伪学习”的陷阱: 很多开发者,包括我自己,有时也会通过短视频学习一些“技术小技巧”。这看似高效,但往往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这种“伪学习”带来的即时满足感,可能会取代系统性、结构化的深度学习,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学到了很多”,实则认知能力的基础正在被侵蚀。

夺回专注力:一个程序员的“数字健康”自救指南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非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找到夺回主动权的路径。结合之前分享过的“状态管理”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具体的“自救”策略:

  1. 拥抱“状态管理”,而非死磕“时间管理”
    承认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同状态适合做不同的事。将你最宝贵的“高能专注态”严格地留给编程、设计等核心任务。

  2. 划分“数字领地”,建立清晰边界

    • 创建“深度工作”场: 在需要专注的时段,将手机物理隔离(放在另一个房间,或开启飞行模式)。使用番茄钟,关闭电脑上所有不必要的通知。为你的大脑创造一个“无短视频”的纯净空间。
    • 设定“浅层娱乐”场: 允许自己在“低能碎片态”(如午休后、通勤路上)适度消费短视频,但必须设立明确的时间边界。例如,定一个15分钟的闹钟,闹钟一响,立即停止。
  3. 主动“反向训练”你的专注力
    既然大脑的专注力可以被“去训练”,那它也可以被“再训练”。

    • 刻意练习“长阅读”: 每天或每周,强制自己进行30分钟以上不间断的、无干扰的阅读。内容可以是技术书籍、深度文章,甚至是高质量的源码。这是对抗碎片化最好的“健身”。
    • 尝试正念或冥想: 每天花5-10分钟,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看似简单,却是科学证明能有效提升注意力和抑制控制能力的强大练习。
  4. 改变消费模式,化被动为主动

    • 从“被动投喂”到“主动搜索”: 有意识地减少在“推荐”页的无尽滑动。将短视频平台当作一个“视频搜索引擎”来使用,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查找你想看的内容。
    • 关注高质量、长内容的创作者: 关注那些能引发你深度思考的创作者,让算法为你推荐更有价值的内容。

小结:在“快娱乐”的时代,守护“慢思考”的价值

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本身并无原罪。它在娱乐、信息传播甚至某些知识普及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但作为程序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产——专注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是脆弱的,是需要被刻意守护的。

守护它,就是守护我们的职业未来。

希望我们都能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成为数字工具的“主人”,而非被算法俘虏的“奴隶”。从今天起,让我们重新审视“白天改Bug,晚上刷视频”的生活模式,为我们宝贵的大脑,留出更多“慢思考”的宝贵空间。

资料链接:https://doi.org/10.1037/bul0000498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还在为“复制粘贴喂AI”而烦恼?我的新专栏 AI原生开发工作流实战 将带你:

  • 告别低效,重塑开发范式
  • 驾驭AI Agent(Claude Code),实现工作流自动化
  • 从“AI使用者”进化为规范驱动开发的“工作流指挥家”

扫描下方二维码,开启你的AI原生开发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从《凡人修仙传》到《三体》:顶尖程序员的“降维打击”与“法则”之力
  2. 亚马逊CTO Werner Vogels的9条军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