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9/19/the-tension-in-programmer-comments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做公众号/博客这些年,我收到了成千上万条来自程序员朋友的评论。绝大多数都充满了智慧、好奇和善意,正是这些交流,构成了我持续分享的最大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在评论区里,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带有攻击性的无形之气。

比如,当我分享一篇关于Go在业务场景实践的文章时,总会有人跳出来,言简意赅地留下一句:“用Go写业务是不是很垃圾?”

又比如,当社区在探讨用Rust重构某个C++项目时,评论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高论”:“用Rust重写C++代码,就是从一坨屎变成了另一坨屎。”

这些评论,往往脏字当头,不带任何论据,纯粹是情绪的宣泄。我思来想去,觉得用“戾气”或“喷子”来形容,似乎都不够精准。直到有一天,一个词蹦进了我的脑海——“煞气”

这个词,源于传统文化,意指一种凶戾、非理性、具有破坏性的气场。它精准地捕捉了这类评论的本质:其目的并非交流思想,而是用情绪的冲击波,扼杀讨论,打击分享者的热情。正因如此,我之前公众号的自动精选评论和留言不得不改为手工精选,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评论展示的及时性。

今天,这篇文章不旨在批判,而是想和大家一起,深入地聊一聊程序员评论区里的这股“煞气”,尝试理解它从何而来,并探讨作为技术社区的一员,我们该如何面对它,如何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煞气”的百态图鉴:你一定见过的几种典型“煞评”

这股“煞气”并非铁板一块,它以多种面目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总有一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 “一言以蔽之”型
    这类评论堪称“断言大师”,从不屑于提供论据,仅用一句话便能给一门语言、一个框架甚至一个技术方向盖棺定论。

    • “Go就是不行。”
    • “WebAssembly没前途。”
    • “微服务就是个坑。”
      简洁,有力,不容置疑,仿佛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 “非黑即白”型(技术圣战)
    在他们眼中,技术选型不是基于场景和权衡,而是一场关乎信仰的“圣战”。语言、编辑器、操作系统……万物皆可站队,异端必须被消灭。

    • “用Rust重写C++就是从一坨屎变成另一坨屎。”
    • “Vim/Emacs之外皆异端!”
    • “还在用Windows/Mac开发?笑死。”
  • “资格论”与“秀优越”型
    这类评论善于通过攻击对方的身份、资历或知识储备,来釜底抽薪式地否定其观点,从而建立自己的优越感。

    • “你连源码都没读过,凭什么评论?”
    • “这东西我十年前就玩过了,没什么新意。”
    • “等你写到百万行代码再来讨论架构吧。”
  • “情绪投射”型
    这类评论者,往往将自己在工作中因某项技术受挫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无差别地投射到所有相关的公开讨论中,把评论区当成了情绪的垃圾桶。

    • “我们项目刚被XXX坑惨了,这玩意儿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垃圾!”
    • “又在吹这门语言?我刚因为它的GC问题加了三天班!”

这些充满“煞气”的评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技术社区的讨论氛围,让许多乐于分享的创作者心生寒意,也让许多渴望学习的新人望而却步。

溯源“煞气”:它们究竟从何而来?

要应对“煞气”,首先要理解它的来源。它并非简单的“素质问题”,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属于程序员群体的心理动因:

  1. 高认知负荷与挫败感: 软件开发本质上是一项与复杂性搏斗的高难度、高挫败感的工作。代码不工作是常态,被需求反复折磨是日常。长期累积的压力和挫败感,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而匿名的网络评论区便成了最廉价的选择。
  2. 强身份认同与技术部落主义: 许多程序员倾向于将自我价值与所掌握的技术栈深度绑定。“我是Gopher”、“我是Rustacean”,这种身份认同感带来了归属感,但也催生了“部落主义”。攻击对立的技术,本质上是在捍卫自我身份和所属部落的“荣耀”。
  3. 对“最优解”的执念与抽象能力的差异: 我们的工作是与逻辑打交道,追求严谨和正确,这使得许多程序员潜意识里相信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这种思维惯性,导致在面对需要权衡(Trade-off)的工程问题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无法容忍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选择。
  4. 知识的诅咒: 一些资深开发者,已经忘记了自己初学时期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对自己领域内“显而易见”的知识缺乏同理心,容易将新手的提问或不成熟的观点视为“愚蠢”,并报以轻蔑或不耐烦。
  5. 网络匿名性的放大效应: 这是所有网络社区的通病。脱离了现实世界的社交约束,人们更容易释放出内心的攻击性。

化解“煞气”:我们每个人的社区修行

面对弥漫的“煞气”,无论是内容创作者还是普通读者,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助推者。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从自身做起,共同参与到社区的净化与建设中来。

给所有社区参与者的“修行建议”:

  1. 评论前,区分“观点”与“情绪”: 在敲下键盘前,花一秒钟审视内心:我即将表达的,是基于逻辑和事实的技术观点,还是仅仅是想吐槽一下今天遇到的某个Bug或者糟糕的心情?有意识地分离这两者,是理性讨论的第一步。
  2. 拥抱“建设性批评”的艺术: 如果你不同意某个观点,这非常正常,甚至是技术进步的源泉。但请尝试用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
    • 提供论据: “我认为这个方案有风险,因为在XX场景下,它可能会导致YY问题。”
    • 提供替代方案: “相比A方案,我更推荐B方案,因为B在处理XX方面更有优势。”
    • 补充上下文: “这个观点在小型项目中可能适用,但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需要额外考虑……”
      这样的评论,远比一句简单的“你这是垃圾”有价值千万倍。
  3. 常怀谦逊与同理心: 技术世界浩瀚无垠,我们每个人都只是其中渺小的一粟。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尊重不同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存在价值。我们今天所不屑的,可能正是我们昨天所困惑的;我们今天所熟稔的,可能是别人明天将要探索的新大陆。多一份同理心,少一份优越感。

小结:化“煞气”为“祥和之气”,共建更有价值的技术社区

回到开头的那些评论。Go写业务当然不是垃圾,Rust重写C++也绝非原地踏步。每一种技术选择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工程背景和权衡考量。一个健康的技术社区,应该是一个能够容纳并理性探讨这些权衡的地方。

我们探讨“程序员的‘煞气’”,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反对的声音,健康的质疑和辩论是技术进步的基石。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将那些无意义的、纯粹消耗热情的情绪宣泄,转化为能够推动我们共同进步的思想碰撞。

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社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分享者多一份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经验的珍视,评论者多一份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

愿我们都能成为驱散“煞气”的光,让技术社区的每一次讨论,都离智慧更近一步。


想系统学习Go,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

我的新书《Go语言第一课》是你的首选。源自2.4万人好评的极客时间专栏,内容全面升级,同步至Go 1.24。首发期有专属五折优惠,不到40元即可入手,扫码即可拥有这本300页的Go语言入门宝典,即刻开启你的Go语言高效学习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 2025,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我的 Gopher “长期主义”:从《Go语言第一课》新书说起
  2. 都是病毒惹得祸
  3. 2021年博客回顾与总结
  4. Go程序员拥抱C语言简明指南
  5. Gopher的Rust第一课:Rust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