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Rust 下的文章

Go还是Rust?2025年技术选型之辩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6/15/rust-vs-go-2025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技术圈的话题里,从来不缺少编程语言之争,并且这类话题向来热度不减。最近,JetBrains 旗下的 RustRover 博客发表了一篇题为《Rust vs Go: Which one to choose in 2025》的文章,并引用了《State of Developer Ecosystem Report 2024》的一些数据,再次将 Go 和 Rust 这两位“当红炸子鸡”推上了对比的擂台。

文章指出,Rust 和 Go 都在现代计算领域开辟了重要的生态位,尤其在系统级操作和并发处理方面备受赞誉。报告数据也颇为亮眼:Rust 的用户基数已达到约 227 万,其中 70.9 万开发者将其作为主要语言;而 Go 的用户基础依然稳固。但一个颇具“引战”潜力的数据点是——“约 1/6 的 Go 用户正在考虑转向 Rust”

这不禁让人深思:这是否预示着某种趋势?在即将到来的 2025 年,当面临新的项目或技术升级时,我们究竟应该选择 Go 还是 Rust?作为一名在 Go 领域深耕多年的老兵,我想结合 RustRover 的这篇文章,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为正在做技术选型的你,提供一些来自 Go 视角的参考。

文章核心观点速览(与Go的对比)

首先,我们简要回顾一下RustRover这篇博客文章中对两种语言核心特性和适用场景的概括(以下观点主要转述自原文):

Rust的画像:极致安全与性能的追求者

  • 核心理念:无 GC 的内存安全(所有权、借用机制,编译时强制检查),无数据竞争的并发。
  • 性能表现:非常接近 C++,零成本抽象,计算密集型任务通常更快,内存占用更低。
  • 适用场景:系统编程 (OS、嵌入式)、IoT、WebAssembly、区块链、云基础设施、网络编程、CLI 工具等对性能和安全要求极致的领域。
  • 学习曲线:陡峭。所有权、借用、生命周期、以及严格的编译器对新手构成较大挑战。
  • 生态:年轻但发展迅速,Cargo 包管理器和 crates.io 体验优秀,社区充满热情。但在库的全面性上可能尚不及 Go。

Rust在内存安全和底层控制方面的确做到了极致,其编译期检查能消除许多运行时风险,这在特定高安全、高性能场景下是巨大优势。然而,这种极致是以显著牺牲开发效率和上手速度为代价的。

Go的画像:简洁高效与工程化生产力的典范

  • 核心理念:简洁、高效、可读性强,易学易用。
  • 并发模型:内置 Goroutines 和 Channels,轻松实现高并发。
  • 性能表现:高效的 GC,优秀的网络性能,尤其适合构建高并发网络服务。
  • 适用场景:云基础设施 (Docker, K8s)、Web 服务与 API、网络编程、DevOps 工具、CLI 工具。
  • 学习曲线:平缓。简约的设计哲学和少量关键字,使得 Go 非常容易上手。
  • 生态:拥有强大且全面的标准库,成熟的工具链,以及庞大且活跃的社区,尤其在云原生领域具有主导地位。

Go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卓越的工程效率和在构建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方面的成熟度。它的 GC 和并发模型虽然不如 Rust 那样在理论上“完美”,但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提供了远超许多语言的生产力和性能平衡。

文章还从性能、易用性、并发、生态等多个维度对两者进行了对比,总体而言,强调了 Rust 在底层控制、内存安全和理论性能上的优势,以及 Go 在开发效率、并发易用性和生态成熟度上的长处。

解读“1/6 Go 用户考虑转向 Rust”:是焦虑还是理性探索?

这个数据点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我们该如何看待?

首先,不必过度焦虑。Go 语言的用户基数依然庞大且在持续增长。技术领域永远不乏对新工具、新范式的好奇与探索。一部分 Gopher 考虑 Rust,可能源于以下几点原因:

  • 对特定场景的极致追求:在某些对内存安全、性能要求达到严苛级别,且愿意投入更高学习成本的项目中(例如操作系统内核、游戏引擎、某些嵌入式系统),Rust 的特性确实更具吸引力。
  • 技术视野的拓展:优秀的开发者总是乐于学习新事物。了解 Rust 的所有权模型等独特设计,本身就能拓宽技术视野,甚至反过来促进对 Go 并发安全和资源管理的更深理解。
  • 对 Go 某些方面的“不满”:尽管 Go 的 GC 经过了多年优化,但在极少数对延迟极度敏感或内存分配模式特殊的场景下,GC 带来的不可预测性仍可能成为痛点。此外,Go 的错误处理方式(if err != nil)虽然清晰,但其冗余性也常被诟病。Rust 的 Result 类型和 ? 操作符提供了一种不同的体验。

然而,“考虑转向”不等于“实际转向”,更不等于“大规模流失”。从“考虑”到在生产项目中大规模采用一种学习曲线陡峭、生态相对年轻的语言,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团队技能储备、项目时间压力、招聘难度、现有基础设施兼容性等都是现实的考量因素。

更重要的是,Go 语言自身也在不断进化。泛型的引入弥补了表达力上的一块短板;性能分析和调试工具日益完善;标准库持续增强;社区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最佳实践。Go团队对生产力和生产就绪的承诺,使其能够持续满足绝大多数后端和云原生场景的需求。

我的Go视角:场景驱动,务实选择,拥抱互补

在我看来(可能也是很多Gopher的想法),Go与Rust之争,很多时候并非“有你无我”的零和博弈,而更应回归到场景驱动的技术选型

Go的核心阵地依然稳固

  • 高并发网络服务:Go 的 Goroutine + Channel 模型在构建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后端服务(如 API网关、微服务、消息队列等)时,其简洁性、高效性和成熟度依然是无与伦比的。这是 Go 的“龙兴之地”,也是其最强大的生态位。
  • 云原生基础设施:Docker、Kubernetes、Prometheus、Terraform、Etcd……这些构建了现代云计算基石的项目,无一不是用 Go 编写。Go 在这个领域的生态、工具链和人才储备,使其成为构建云原生应用和平台的首选。
  • DevOps 与 CLI 工具:Go 编译速度快、交叉编译方便、部署简单(静态链接),使其成为编写各类运维工具、CLI 应用的理想选择。
  • 追求工程效率和快速迭代的团队:Go 的简洁易学、快速编译和强大的标准库,使得团队能够快速上手、高效协作,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

Rust 的独特优势区间

  • 对内存安全和零开销抽象有极致要求的系统级编程:当你需要直接操作硬件、编写操作系统组件、或者开发对性能和资源控制要求极度严苛(且无法容忍 GC 暂停)的底层库时,Rust 的优势非常明显。
  • WebAssembly (Wasm):Rust 凭借其性能和对 Wasm 的良好支持,在构建高性能 Web 前端组件或浏览器插件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 安全关键领域:在一些对安全漏洞容忍度极低的领域,Rust 编译期的严格检查能提供更强的保障。

Go 与 Rust 的互补与融合

早在2021年,时任谷歌Go编程语言的产品和战略负责人的史蒂夫·弗朗西亚(Steve Francia),也就是gohugo、viper等一簇明星Go开源项目的作者就曾提出过“Go与Rust强强联合”的观点。

与其将Go与Rust视为绝对的竞争对手,不如看到它们的互补性。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完全可能出现 Go 与 Rust 各司其职的场景:例如,用 Rust 编写对性能和内存安全要求最高的底层核心计算模块或驱动,然后用 Go 来构建上层的业务逻辑、API 接口和分布式调度系统。这种“强强联合”或许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给 Gopher 的建议:深耕当下,放眼未来

面对 Rust 的崛起和社区的讨论,作为 Gopher,我们应该:

  1. 坚定对 Go 的信心: Go 在其核心优势领域(高并发、网络编程、云原生、工程效率)的地位依然稳固且在持续增强。Go 社区的活力和 Google 的持续投入,保证了 Go 的未来发展。
  2. 深耕 Go 的核心能力: 充分理解和掌握 Go 的并发模型、内存管理、标准库和工具链,才能在实际项目中发挥其最大价值。不要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动摇对基础的夯实。
  3. 保持开放心态,按需学习: 了解 Rust 等其他优秀语言的设计思想和适用场景,是有益的。如果你的工作场景确实需要 Rust 的特性,或者你对系统底层有浓厚兴趣,学习 Rust 会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必为了“时髦”而盲目追逐。
  4. 关注 Go 的演进: Go 也在不断吸取社区反馈并进行改进。例如,对性能的持续优化(如 Go 1.24中map的Swiss Table实现、Go 1.25中新增的“绿茶”新GC)、对泛型的支持、对工具链的打磨等,都在让 Go 变得更好。
  5. 技术选型,务实为本: 最终选择哪种语言,永远要服务于项目目标、团队能力和业务需求。没有“最好”的语言,只有“最合适”的语言。TypeScript编译器原生化选择G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小结:2025,Go 与 Rust 各自精彩

RustRover 的文章及其引用的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当前编程语言生态动态的窗口。Rust 的确是一门优秀且充满潜力的语言,它在特定领域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值得肯定。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追求高并发处理能力、高开发效率、快速迭代、以及需要在庞大而成熟的云原生生态中构建应用的场景而言,Go 语言在 2025 年乃至更远的未来,依然会是极其明智和强大的选择。

“1/6 的 Go 用户考虑转向 Rust”,这或许正说明了 Go 社区的开发者们视野开阔,乐于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在探索新可能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工具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Go 与 Rust,未来更可能是并驾齐驱,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甚至在某些场景下携手共进。作为技术人,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你对 Go 和 Rust 的未来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精进有道,更上层楼

极客时间《Go语言进阶课》上架刚好一个月,受到了各位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反馈。在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课程模块一『语法强化篇』的 13 讲,为你系统突破 Go 语言的语法认知瓶颈,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即将进入模块二『设计先行篇』,这不仅包括 API 设计,更涵盖了项目布局、包设计、并发设计、接口设计、错误处理设计等构建高质>量 Go 代码的关键要素。

这门进阶课程,是我多年 Go 实战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结晶,旨在帮助你突破瓶颈,从“会用 Go”迈向“精通 Go”,真正驾驭 Go 语言,编写出更优雅、
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级代码!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开启你的 Go 语言进阶之旅!

感谢阅读!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 Go 和 Rust有了新的认识,请帮忙转发,让更多朋友一起学习和进步!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Rustacean”胚胎 vs “Gopher”胚胎:假如用技术栈测“人格”,你会是哪一款?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6/07/nucleus-embryo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最近,一张名为 “Nucleus Embryo” 的神秘图片在开发者圈子里悄然流传,引发了大家会心一笑(可能还带有一丝“我懂的”的复杂表情)。这张图煞有介事地对比了两个假想的“胚胎”——Embryo 1 和 Embryo 2——据称它们在“出厂设置”时,就已预装了不同的“技术基因”。

乍一看,这图表做得还挺像那么回事:有“Autism (自闭症倾向)”、“ADHD (多动症倾向)”、“Gender Dysphoria (性别焦虑倾向)”这些不明觉厉的百分点,还有看似严谨的“IQ (智商)”点数。但定睛一瞧,嘿,这“Language (编程语言)”、“Editor (编辑器)”、“OS (操作系统)”一栏,赫然出现了我们熟悉的 Rust、Go、VS Code (或类似现代IDE)、Neovim (或Vim)、Arch Linux 和 macOS 的 Logo!

这显然是一张充满网络 Meme 精神的“恶搞图”,将复杂的人类特征与纯粹的技术偏好进行了一番天马行空的“强行配对”。 今天,我们就本着“纯属娱乐,请勿当真”的精神,来趣味解读一下,假如用技术栈来“测人格”,这两个“胚胎”分别代表了哪一款开发者“出厂画像”?而你,又更接近哪一款呢?

(郑重声明:以下解读纯属借助AI进行的基于网络 Meme 的趣味联想和对技术社区刻板印象的调侃,不代表任何科学观点,更不涉及对任何人群的评价或歧视。请大家在这个闲暇周末轻松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或上纲上线!)

Embryo 1 号:“硬核掌控者”画像?

让我们来看看 Embryo 1 号的“技术基因配置”:

  • Language: Rust
  • Editor: VS Code (或其抽象变体/同类现代IDE)
  • OS: Arch Linux

如果非要给这个配置画个像,它可能散发着一股浓浓的“硬核玩家”和“掌控一切”的气息:

  • Rust 语言: 以其对内存安全、并发性能的极致追求和陡峭的学习曲线著称。选择 Rust 的开发者,往往被认为是对系统底层有深入理解、不畏惧复杂性、追求代码极致性能和安全性的“屠龙勇士”。他们可能热衷于讨论生命周期、所有权、借用检查,并以编写出“零成本抽象”的代码为荣。
  • VS Code (或类似现代IDE): 虽然图中 Logo 比较抽象,但整体风格偏向现代、功能丰富的集成开发环境。这表明 Embryo 1 号在追求硬核的同时,也懂得利用现代工具提升开发体验,追求效率与功能的平衡。
  • Arch Linux: 一个以“Keep It Simple, Stupid” (KISS) 和用户中心为理念,但需要用户从头构建和配置的 Linux 发行版。选择 Arch Linux 的用户,通常被认为是喜欢完全掌控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介意“折腾”、动手能力极强的 Linux 极客。

趣味解读 Embryo 1 号“人格”标签(纯属虚构,仅供娱乐):

  • 优点: 追求极致、严谨细致、底层功力深厚、动手能力强、乐于探索。
  • “萌点”/“槽点”: 可能会对“不够安全”、“不够高效”的代码嗤之鼻用鼻孔;热衷于向你安利 Arch Linux 并告诉你“编译大法好”;电脑上可能有无数个自己编译的工具链。
  • 口头禅(猜想): “你的代码 unsafe 了吗?”、“这不符合 Rustacean 的精神!”、“Manjaro发行版?那是给新手玩的!”

Embryo 2 号:“务实效率派”画像?

接下来,我们看看 Embryo 2 号的“出厂配置”:

  • Language: Go
  • Editor: Neovim (或 Vim)
  • OS: macOS

这个配置组合,则可能描绘出一位更注重简洁、实用和开发效率的“务实派”开发者:

  • Go 语言: 以其简洁的语法、高效的编译速度、强大的并发模型和完善的工具链闻名。选择 Go 的开发者,通常被认为是务实的工程派,他们更关注如何快速、可靠地构建可维护的系统,尤其在云原生、微服务、分布式系统领域得心应手。
  • Neovim (或 Vim): 一款高度可定制、键盘驱动、以高效文本编辑著称的编辑器。选择 Neovim/Vim 的开发者,往往追求极致的编辑效率和个性化的工作流,他们可能对鼠标“不屑一顾”,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快捷键和插件组合。
  • macOS: 一个以用户体验、设计美感和 Unix 友好性著称的操作系统。选择 macOS 的 Gopher,可能既看重其稳定易用的图形界面,也喜欢其背后强大的 Unix 内核和开发工具生态。

趣味解读 Embryo 2 号“人格”标签(纯属虚构,仅供娱乐):

  • 优点: 简洁高效、务实专注、工程能力强、注重工具链整合。
  • “萌点”/“槽点”: 可能会对“过度设计”、“不必要的复杂性”表示不解;坚信“少即是多,接口就是力量”;熟练掌握各种 hjkl 操作,并试图在一切应用中寻找 Vim 模式。
  • 口头禅(猜想): “一个 goroutine 搞定!”、“这个接口设计不 Go!”、“JetBrains IDE?太重了,我用 Neovim/Vim 就够了!”

敏感标签的“荒谬”与 IQ 的“一视同仁”

当然,这张图中除了技术栈,还有一些关于 Autism、ADHD、Gender Dysphoria 的“百分点”和 IQ 的“点数”。我们必须再次强调,将这些复杂且严肃的个体特征与技术选择简单粗暴地关联起来,是极度荒谬和不负责任的。 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是独特的,不应被任何标签所定义,更不应与他们使用的工具挂钩。

有趣的是,在这张充满“偏见”的图中,两个“胚胎”的 IQ 点数却是相同的(都是+4)。这或许是制图者在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暗示:无论你选择哪种技术栈,你的基础智力水平可能都差不多;或者,技术偏好与所谓的“智商高低”并无直接关联。 这点倒是值得我们深思。

技术的本质是工具,标签仅供一笑

说到底,这张 “Nucleus Embryo” 图,更像是一面映照技术社区中各种“梗”和“刻板印象”的哈哈镜。它用一种夸张的方式,触碰了我们潜意识中对不同技术群体的一些模糊认知。

编程语言、编辑器、操作系统,本质上都只是工具。选择使用哪种工具,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偏好、项目需求、团队协作以及特定场景下的效率考量。没有任何一种技术栈组合能够定义一个人的全部,更不能决定其“人格”或“价值”。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张图时,不妨一笑置之。你可以开玩笑地对号入座,或者和朋友们讨论一下自己心目中不同技术栈组合的“开发者画像”,但请务必记住:

  • 这纯属娱乐,切勿当真。
  • 尊重每一个人的技术选择和个体差异。
  • 警惕任何形式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技术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你是“Embryo 1 号”、“Embryo 2 号”,还是任何其他独特的技术栈组合的拥趸,最重要的是享受编码的乐趣,创造有价值的软件,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聊一聊,纯属娱乐大调查!

  • 看完这张图和解读,你觉得自己更接近“Embryo 1 号”还是“Embryo 2 号”的“技术基因”?或者你认为自己是哪种全新的“技术胚胎”?
  • 在你心目中,使用特定编程语言/编辑器/操作系统的开发者,通常有哪些有趣的“刻板印象”?(欢迎在评论区开启“吐槽”模式,但请保持友好!)
  • 你认为技术社区中,除了图上提到的,还有哪些常见的“鄙视链”或“部落文化”现象?我们该如何消解它们?

欢迎在评论区踊跃发言,分享你的“技术人格”自画像和趣味观察!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让你会心一笑,也请转发给你身边的开发者朋友们,一起加入这场轻松愉快的“技术对对碰”!


微专栏推荐:征服 Go 并发测试

想彻底告别并发测试的“噩梦”吗?我的全新微专栏 《征服 Go 并发测试》(共三篇)现已上线!

本系列深入剖析并发测试痛点、testing/synctest 的设计原理与 API,并提供丰富的实战案例。助你轻松驾驭并发测试,写出更稳健的 Go 应用!

微信扫码订阅,即刻解锁并发测试新境界!

更多微专栏,敬请期待! 对后续选题(如 Go 性能优化、AI 与 Go 结合等)有何期待或建议?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一起打造更精彩的内容!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