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API 下的文章

Twitch工程师的Go进阶之路:为何你写的Go代码,总感觉“不对劲”?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7/04/everything-i-did-to-become-an-expert-in-golang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

你已经用 Go 写了不少代码,项目也能跑起来,但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别扭感”。你写的 Go 代码,看起来更像是“带有 Go 语法的 Java/Python”,充斥着你从旧语言带来的思维习惯。代码或许能工作,但它不优雅,不简洁,总感觉“不对劲”。

最近,Twitch 的一位资深机器学习工程师 Melkey 分享了他从 Go 小白成长为生产级系统开发者的心路历程。他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完成从“会写”到“写好”Go 的关键一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位工程师的Go专家之路,看看从中可以借鉴到哪些有意义的方法。

从“被迫营业”到“感觉不对”的困境

和许多人一样,Melkey 开始学习 Go 并非出于热爱,而是因为工作的“逼迫”。2021年,当他以初级工程师的身份加入 Twitch 时,他还是一个习惯于用 Python 写脚本的“简单小子”,对 Go 一无所知。为了保住这份改变人生的工作,他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学下去。

很快,他熟悉了指针、静态类型和 Go 的基本语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感觉自己的 Go 水平停滞不前,写出的代码“干巴巴的”,缺乏神韵。 他只是在完成任务,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门语言的魅力,更谈不上建立起真正的理解和喜爱。

这正是许多 Gopher,尤其是从其他语言转来的开发者,都会遇到的困境:我们只是在用 Go 的语法,实现其他语言的逻辑。 我们还没有真正进入 Go 的世界。

“顿悟”时刻:《Effective Go》带来的思维重塑

改变发生在 Melkey 偶然读到 Go 官方文档中的一篇文章——Effective Go 的那一刻。这篇文章里的几段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击穿了他的迷茫:

“A straightforward translation of a C++ or Java program into Go is unlikely to produce a satisfactory result—Java programs are written in Java, not Go.

In other words, to write Go well,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its properties and idioms. It’s also important to know the established conventions for programming in Go… so that programs you write will be easy for other Go programmers to understand.”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振聋发聩:将 C++ 或 Java 程序直接翻译成 Go,不可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要想写好 Go,就必须理解它的特性和惯用法。

Melkey 恍然大悟:他之前所做的,正是这种“直接翻译”的笨拙工作。他缺少的,是一次彻底的“思维重塑”——停止用过去的经验来套用 Go,而是开始真正地用 Go 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什么是“Go 的思维方式”?

那么,这种听起来有些玄乎的“Go 思维”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植根于 Go 语言设计中的一系列核心哲学:

1. 崇尚简洁与可读性

Go 厌恶“魔法”。它倾向于用清晰、直白、甚至略显“笨拙”的代码,来换取长期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相比于某些语言中炫技式的语法糖和复杂的隐式行为,Go 鼓励你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得一清二楚。

2. 组合优于继承

Go 没有类和继承。它通过接口(interface)实现多态,通过结构体嵌入(struct embedding)实现组合。这种方式鼓励开发者构建小而专注的组件,然后像搭乐高一样将它们组合起来,而不是构建庞大而僵硬的继承树。

3. 显式错误处理

if err != nil 是 Go 中最常见也最富争议的代码。但它恰恰体现了 Go 的哲学:错误是程序中正常且重要的一部分,必须被显式地处理,而不是通过 try-catch 这样的语法结构被隐藏起来。它强迫你直面每一个可能出错的地方。

4. 并发是语言的一等公民

Goroutine 和 Channel 不仅仅是两个原生语法元素,它们是一种构建程序的新范式。正如 Rob Pike 所言,“并发不是并行”。Go 鼓励你从设计的源头,就把程序看作是一组通过通信来协作的、独立的并发单元,而不是在写完一堆顺序代码后,再思考如何用线程池去“并行化”它。

从理论到实践:用项目和资源内化新思维

当然,仅仅理解了这些哲学还远远不够。Melkey 强调,在读完所有文档后,他意识到“阅读所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必须将新学到的思想付诸实践。

理论的顿悟,必须通过刻意的项目练习来巩固和内化。下面,就是他亲身走过的、从入门到精通的“四步实战路径”,以及在这条路上为他保驾护航的“精选资源清单”。

一条清晰的实战路径:用四类项目锤炼 Go 思维

  • 第一站:HTTP 服务 (从简单到复杂)

这是 Go 最核心的应用场景,也是梦开始的地方。从最基础的 CRUD、健康检查 API 入手,逐步深入到 OAuth 认证、自定义中间件、利用 context 包进行请求范围内的值传递等。这个过程能让你全面掌握构建生产级 Web 后端所需的各项技能。

  • 第二站:CLI 工具

许多优秀的 Go 开源项目,如 Docker、Kubectl,都是强大的 CLI 工具。通过使用 Cobra、Bubble T 等流行库,去构建自己的命令行应用,你会深刻理解 Go 作为“云原生时代的 C 语言”的工具属性,并学会如何优雅地处理命令行参数、标志和应用状态。

  • 第三站:gRPC 服务

当你感觉 HTTP 服务已驾轻就熟时,就该迈向微服务了。学习 gRPC 和 Protocol Buffers,构建服务间的通信。这将迫使你的思维从处理“用户-服务器”交互,转变为处理“服务-服务”间的交互,是成为分布式系统架构师的关键一步。

  • 第四站:管道作业与脚本

真正的精通,是把一门语言用成“肌肉记忆”。尝试用 Go 替代你过去的脚本语言(如 Python),去编写一些数据处理的管道作业或日常运维脚本,比如批量清洗数据库中的脏数据。这会极大提升你对 Go 标准库的熟练度,让它成为你工具箱里最顺手的那一把。

注:Melkey是机器学习工程师,因为他的第四站中,更多是数据处理相关的实战路径。

良师益友:来自一线的精选资源清单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实践之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Melkey 也分享了那些曾给予他巨大帮助的“良师益友”。这份清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经过了生产一线工程师的真实筛选:

  • Web 后端实战圣经:《Let’s Go Further》 by Alex Edwards

这本书被誉为 Go Web 开发的经典之作。即便时隔数年,其中的原则和实践依然极具价值。我也极力推荐这本书,Alex 的代码风格非常清晰,对初学者极其友好,能帮你打下坚实的基础。

  • 测试驱动开发双璧:《Learn Go with Tests》 & 《Writing an Interpreter in Go》

前者是优秀的在线教程,手把手教你如何通过测试来学习 Go。后者则通过编写一个解释器的过程,让你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测试驱动开发(TDD)的精髓。它们不仅教测试,更在教 Go 语言本身。

  • 避坑与最佳实践指南:《100 Go Mist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

这是一本能让你快速提升代码质量的“速查手册”。通过学习别人踩过的坑,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 Go 代码。

小结:真正的精通,是一场思维的迁徙

Melkey 的故事告诉我们,精通一门编程语言,从来都不只是学习语法和 API 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迁徙——你必须愿意放下过去的地图,学习新大陆的规则和文化,并最终成为这片土地上地道的“原住民”

如果你也感觉自己写的 Go 代码“不对劲”,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在用 Go 的方式思考,还是在用过去的经验翻译?

或许,你的“顿悟”时刻,也正隐藏在重读一遍《Effective Go》的字里行间,或是开启下一个实战项目的决心之中。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顿悟”时刻?又是哪篇文章、哪个项目或哪位导师,帮助你完成了 Go 思维的重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资料地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8gJMj3ODw


你的Go技能,是否也卡在了“熟练”到“精通”的瓶颈期?

  • 想写出更地道、更健壮的Go代码,却总在细节上踩坑?
  • 渴望提升软件设计能力,驾驭复杂Go项目却缺乏章法?
  • 想打造生产级的Go服务,却在工程化实践中屡屡受挫?

继《Go语言第一课》后,我的《Go语言进阶课》终于在极客时间与大家见面了!

我的全新极客时间专栏 《Tony Bai·Go语言进阶课》就是为这样的你量身打造!30+讲硬核内容,带你夯实语法认知,提升设计思维,锻造工程实践能力,更有实战项目串讲。

目标只有一个:助你完成从“Go熟练工”到“Go专家”的蜕变! 现在就加入,让你的Go技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Go errors.Join:是“天赐之物”还是“潘多拉魔盒”?——深入错误聚合的适用场景与最佳实践

本文永久链接 – https://tonybai.com/2025/06/20/about-errors-join

大家好,我是Tony Bai。

错误处理,无疑是软件开发中永恒的核心议题之一。Go 语言以其独特的、显式的错误处理机制(即 error 作为普通值返回)而著称,这种设计强调了对错误的关注和及时处理。自 Go 1.13 引入错误包装 (wrapping) 机制以来,Go 的错误处理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而在Go 1.20 版本中,标准库 errors 包更是带来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成员:errors.Join() 函数。

这个函数允许我们将多个 error 值合并成一个单一的 error 值,并且合并后的错误依然可以通过 errors.Is 和 errors.As 进行检查。一时间,社区中对其评价不一:有人称之为“天赐之物”,认为它在特定场景下能极大提升代码表达力和用户体验;也有人持审慎态度,强调应坚守“快速失败 (Fail Fast)”的原则,避免滥用错误聚合。

那么,errors.Join() 究竟是解决特定痛点的“良药”,还是可能被误用的“潘多拉魔盒”?它与 Go 一贯倡导的错误处理哲学是相辅相成,还是有所背离?今天,我们就结合社区的讨论,深入探讨 errors.Join() 的适用场景、潜在风险以及最佳实践。

errors.Join():是社区呼声的产物,还是多此一举?

在社区讨论中,有开发者盛赞 errors.Join(),认为它“在需要一次性检查多个不相关错误,或者创建类似伪堆栈跟踪结构以追踪错误传播路径的场景下,是天赐之物,非常棒!”

然而,一些资深 Go 开发者则给出了更审慎的观点:“请不要鼓吹无条件地聚合错误。遵循‘最小惊奇原则’,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在遇到第一个错误时就‘快速失败’。合并错误的场景虽然存在,但合法地罕见。鼓励大家在假设需要合并错误之前,先思考 API 边界及其错误契约。”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恰恰反映了 errors.Join() 在实践中可能带来的困惑和需要权衡的场景。

errors.Join() 的“高光时刻”:何时它真的是“天赐之物”?

尽管“快速失败”是处理错误的主流且通常是正确的策略,但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聚合多个错误信息并一次性返回,确实能带来显著的收益。社区讨论中,开发者们也分享了他们认为 errors.Join() 非常适用的场景:

输入验证 (Input Validation):一次性告知所有“罪状”

这是被提及最多的场景。当处理用户输入(如表单提交)或 API 请求参数校验时,如果每次只返回第一个发现的校验错误,用户就不得不反复提交、逐个修改,体验极差。此时,将所有校验不通过的字段错误聚合起来,一次性反馈给用户,无疑是更友好的做法。

// https://go.dev/play/p/pK6cVq9exkL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strings"
)

type UserRequest struct {
    User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Password string
}

func validateRequest(req UserRequest) error {
    var errs []error
    if len(req.Username) < 3 {
        errs = append(errs, errors.New("用户名长度不能小于3个字符"))
    }
    if !strings.Contains(req.Email, "@") {
        errs = append(errs, errors.New("邮箱格式不正确"))
    }
    if len(req.Password) < 6 {
        errs = append(errs, errors.New("密码长度不能小于6个字符"))
    }
    // 使用 errors.Join 合并所有验证错误
    // errors.Join 会自动忽略 nil 错误
    return errors.Join(errs...)
}

func main() {
    req1 := UserRequest{"us", "email", "pass"}
    if err := validateRequest(req1); err != nil {
        fmt.Printf("请求1校验失败:\n%v\n", err)
        // 调用方可以通过 errors.Is 或 errors.As 进一步检查具体错误类型
        // 例如,如果错误是自定义类型,可以 errors.As(err, &targetErr)
    }

    req2 := UserRequest{"myuser", "myemail@example.com", "mypassword"}
    if err := validateRequest(req2); err != nil {
        fmt.Printf("请求2校验失败:\n%v\n", err)
    } else {
        fmt.Println("请求2校验通过!")
    }
}

运行该示例的输出如下(对于请求1):

请求1校验失败:
用户名长度不能小于3个字符
邮箱格式不正确
密码长度不能小于6个字符

并行任务的错误聚合:一个都不能少

当启动多个 goroutine 执行并行操作时(例如,并发请求多个下游服务、并行处理一批数据),如果只关心第一个发生的错误,可能会丢失其他并行任务中同样重要的错误信息。此时,等待所有任务完成,收集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并用 errors.Join() 合并,能提供更全面的错误视图。

// https://go.dev/play/p/ZtAm2-Agyo1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sync"
    "time"
)

func processAsyncTask(id int, fail bool) error {
    fmt.Printf("任务 %d 开始...\n", id)
    time.Sleep(time.Duration(id*50) * time.Millisecond) // 模拟不同耗时
    if fail {
        fmt.Printf("任务 %d 失败!\n", id)
        return fmt.Errorf("任务 %d 执行失败", id)
    }
    fmt.Printf("任务 %d 完成。\n", id)
    return nil
}

func main() {
    tasks := []bool{false, true, false, true, false} // 任务是否失败的标志
    var wg sync.WaitGroup
    errs := make([]error, len(tasks)) // 用于收集每个任务的错误

    for i, failFlag := range tasks {
        wg.Add(1)
        go func(idx int, fail bool) {
            defer wg.Done()
            errs[idx] = processAsyncTask(idx+1, fail)
        }(i, failFlag)
    }

    wg.Wait()

    // 使用 errors.Join 合并所有任务的错误
    // errors.Join 会自动过滤掉结果为 nil 的 errs[idx]
    combinedErr := errors.Join(errs...)

    if combinedErr != nil {
        fmt.Printf("\n并行任务执行完毕,发生以下错误:\n%v\n", combinedErr)
    } else {
        fmt.Println("\n所有并行任务执行成功!")
    }
}

运行上述代码示例,我们将得到:

任务 5 开始...
任务 4 开始...
任务 1 开始...
任务 2 开始...
任务 3 开始...
任务 1 完成。
任务 2 失败!
任务 3 完成。
任务 4 失败!
任务 5 完成。

并行任务执行完毕,发生以下错误:
任务 2 执行失败
任务 4 执行失败

defer 中的错误处理:确保信息不丢失

在函数中,defer 语句常用于执行清理操作,如关闭文件、释放锁等。这些清理操作本身也可能返回错误。如果函数主体也返回了错误,我们就面临如何处理这两个(或多个)错误的问题。简单地忽略 defer 中的错误或用它覆盖主体错误都可能导致重要信息的丢失。errors.Join() 提供了一种优雅的方式来合并它们。

//https://go.dev/play/p/ccKUkWXMbuN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os"
)

func writeFileAndClose(filename string, data []byte) (err error) {
    f, err := os.Create(filename)
    if err != nil {
        return fmt.Errorf("创建文件失败: %w", err)
    }
    defer func() {
        // 在 defer 中调用 Close,并将其错误与函数可能已有的错误合并
        closeErr := f.Close()
        if closeErr != nil {
            fmt.Printf("关闭文件 %s 时发生错误: %v\n", filename, closeErr)
        }
        // 使用 errors.Join 合并主体错误和 defer 中的错误
        // 如果 err 为 nil,Join 的行为是返回 closeErr
        // 如果 closeErr 为 nil,Join 的行为是返回 err
        // 如果两者都非 nil,则合并
        err = errors.Join(err, closeErr)
    }()

    _, err = f.Write(data)
    if err != nil {
        // 为了能被 defer 中的 Join 合并,需要将错误赋值给命名返回值 err
        err = fmt.Errorf("写入文件失败: %w", err)
        return // defer 会在这里执行
    }

    // 模拟写入成功,但关闭失败的场景
    // 或者写入失败,关闭也失败的场景

    return nil // 如果写入成功,defer 仍会执行关闭并可能 Join 错误
}

func main() {
    // 场景1: 写入成功,关闭成功 (假设)
    // (为了演示,我们不实际创建文件,避免权限问题)
    fmt.Println("测试场景:写入和关闭都成功 (理想情况)")
    // err := writeFileAndClose("good.txt", []byte("hello"))
    // fmt.Printf("结果: %v\n\n", err) // 应为 nil

    // 场景2: 模拟写入失败 (err 非 nil),关闭也可能失败 (closeErr 非 nil)
    // 为了触发写入失败,我们可以尝试写入一个只读文件或无效路径
    // 为了触发关闭失败,这比较难模拟,但 errors.Join 能处理这种情况
    // 这里我们直接在函数逻辑中模拟这种情况
    badWriteFunc := func() (err error) { // 使用命名返回值
        fmt.Println("测试场景:写入失败,关闭也失败")
        // 模拟写入失败
        mainWriteErr := errors.New("模拟写入操作失败")
        err = mainWriteErr // 赋值给命名返回值

        defer func() {
            simulatedCloseErr := errors.New("模拟关闭操作也失败")
            fmt.Printf("关闭时发生错误: %v\n", simulatedCloseErr)
            err = errors.Join(err, simulatedCloseErr) // 合并
        }()
        return // 返回 mainWriteErr,然后 defer 执行
    }
    errCombined := badWriteFunc()
    if errCombined != nil {
        fmt.Printf("组合错误:\n%v\n", errCombined)
        // 我们可以检查这两个错误是否都存在
        if errors.Is(errCombined, errors.New("模拟写入操作失败")) {
            fmt.Println("包含:模拟写入操作失败")
        }
        if errors.Is(errCombined, errors.New("模拟关闭操作也失败")) {
            fmt.Println("包含:模拟关闭操作也失败")
        }
    }
}

运行该示例:

测试场景:写入和关闭都成功 (理想情况)
测试场景:写入失败,关闭也失败
关闭时发生错误: 模拟关闭操作也失败
组合错误:
模拟写入操作失败
模拟关闭操作也失败

“快速失败 (Fail Fast)”的黄金法则:为何它依然重要?

尽管 errors.Join() 在上述场景中表现出色,但我们不能忘记 Go 错误处理的一个核心原则——快速失败。 一些资深开发者在社区讨论中反复强调了这一点。

“快速失败”意味着:

  • 一旦发生错误,应尽快中止当前操作。
  • 将错误向上传播给调用者,由调用者决定如何处理。
  • 避免在错误状态下继续执行,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或产生难以追踪的“幽灵Bug”。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快速失败”是更简单、更可预测、更易于调试的错误处理策略。它符合“最小惊奇原则”,让代码的行为更符合直觉。

API 边界与错误契约:思考在“Join”之前

有开发者还提出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在假设你需要合并错误之前,先思考你的 API 边界及其错误契约。”

一个设计良好的 API 应该清晰地告知调用者:

  • 它可能返回哪些类型的错误?
  • 在什么情况下会返回错误?
  • 调用者应该如何响应这些错误?

如果一个 API 的职责是单一且明确的,那么通常情况下,它在遇到第一个无法自行处理的错误时就应该返回,而不是试图收集所有可能的内部错误再“打包”抛给调用者。过度使用 errors.Join() 向上层传递大量不相关的细粒度错误,可能会让调用者无所适从,造成信息噪音,反而违背了 Go 错误处理的明确性原则。

何时应该对 errors.Join() 说“不”?

结合上述讨论,以下是一些不建议或需要谨慎使用 errors.Join() 的场景:

  1. 错误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或依赖关系:此时应优先处理或报告最根本的错误。
  2. 简单的“快速失败”就能满足需求:不要为了“聚合”而聚合,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
  3. API 边界清晰,且期望调用者处理单一主要错误:向调用者返回一堆它不关心或无法有效处理的内部错误,通常不是好的 API 设计。
  4. 可能导致信息过载或掩盖核心问题:合并后的错误信息如果过于冗长或杂乱,反而不利于快速定位问题。

errors.Join() vs fmt.Errorf 包装多个错误:Go 1.20 的双重献礼

值得注意的是,在 Go 1.20 版本中,除了引入 errors.Join() 函数外,fmt.Errorf 的 %w 动词也得到了增强,现在它支持同时包装多个错误。这为我们组合错误信息提供了另一种选择。那么,这两者在使用和行为上有什么区别呢?

过滤 nil 错误的能力

  • errors.Join(errs…) 会自动忽略 errs 切片中的 nil 错误。如果所有传入的错误都是 nil,则 errors.Join 返回 nil。
  • fmt.Errorf 使用 %w 时,如果被包装的 err 是 nil,它仍然会生成一个非 nil 的错误(包含 nil 的字符串表示),除非所有 %w 对应的错误都是 nil 且格式化字符串本身在没有这些错误时会产生空错误。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 https://go.dev/play/p/X6aAjE0LdsY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func main() {
    var err1 = errors.New("错误1")
    var err2 error // nil error
    var err3 = errors.New("错误3")

    // 使用 errors.Join
    joinedErr := errors.Join(err1, err2, err3)
    fmt.Printf("errors.Join 结果:\n%v\n\n", joinedErr)
    // 输出会包含 err1 和 err3,err2 (nil) 会被忽略

    // 使用 fmt.Errorf 包装多个错误
    // 注意:如果 err2 是 nil,"%w" 会输出 "<nil>"
    wrappedErr := fmt.Errorf("组合错误: 第一个: %w, 第二个(nil): %w, 第三个: %w", err1, err2, err3)
    fmt.Printf("fmt.Errorf 结果:\n%v\n\n", wrappedErr)

    // 演示 errors.Is 对两者的行为
    fmt.Printf("errors.Is(joinedErr, err1): %t\n", errors.Is(joinedErr, err1)) // true
    fmt.Printf("errors.Is(joinedErr, err2): %t\n", errors.Is(joinedErr, err2)) // false (因为 err2 是 nil 且被忽略)
    fmt.Printf("errors.Is(joinedErr, err3): %t\n", errors.Is(joinedErr, err3)) // true

    fmt.Printf("errors.Is(wrappedErr, err1): %t\n", errors.Is(wrappedErr, err1)) // true
    // 对于 fmt.Errorf,如果被包装的 err 是 nil,errors.Is 无法通过 %w 找到它
    fmt.Printf("errors.Is(wrappedErr, err2): %t\n", errors.Is(wrappedErr, err2)) // false
    fmt.Printf("errors.Is(wrappedErr, err3): %t\n", errors.Is(wrappedErr, err3)) // true

    // 如果所有错误都是 nil
    var nilErr1, nilErr2 error
    joinedNil := errors.Join(nilErr1, nilErr2)
    fmt.Printf("errors.Join(nil, nil) is nil: %t\n", joinedNil == nil) // true

    // fmt.Errorf 在所有 %w 都为 nil 时,如果格式化字符串本身为空,则可能返回 nil
    // 但通常会包含格式化字符串本身,所以不为 nil
    wrappedAllNil := fmt.Errorf("错误: %w, %w", nilErr1, nilErr2)
    fmt.Printf("fmt.Errorf(\"错误: %%w, %%w\", nil, nil) is nil: %t\n", wrappedAllNil == nil) // false
}

运行示例输出如下结果:

errors.Join 结果:
错误1
错误3

fmt.Errorf 结果:
组合错误: 第一个: 错误1, 第二个(nil): %!w(<nil>), 第三个: 错误3

errors.Is(joinedErr, err1): true
errors.Is(joinedErr, err2): false
errors.Is(joinedErr, err3): true
errors.Is(wrappedErr, err1): true
errors.Is(wrappedErr, err2): false
errors.Is(wrappedErr, err3): true
errors.Join(nil, nil) is nil: true
fmt.Errorf("错误: %w, %w", nil, nil) is nil: false

解包 (Unwrapping) 多个错误的能力

  • errors.Join 返回的错误类型(如果是非 nil 的)必然实现了 interface{ Unwrap() []error } 接口。这允许调用者获取一个包含所有被合并的非 nil 原始错误的切片,从而可以对每一个原始错误进行独立的检查。
  • fmt.Errorf 通过多个 %w 包装错误时,它仍然是构建一个错误链 (error chain)。这意味着错误是一层一层包装的,解包时需要多次调用 errors.Unwrap 来逐个访问。它不直接提供一次性获取所有被包装错误的方法。
// https://go.dev/play/p/8Zb2mvSFlFw
package main

import (
    "errors"
    "fmt"
)

type specialError struct {
    msg string
}

func (e *special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e.msg
}

func main() {
    errA := errors.New("错误A")
    errB := &specialError{"特殊错误B"}
    errC := errors.New("错误C")

    // 使用 errors.Join
    joined := errors.Join(errA, errB, errC)

    fmt.Println("使用 errors.Join 解包:")
    if unwrap, ok := joined.(interface{ Unwrap() []error }); ok {
        originalErrors := unwrap.Unwrap()
        for i, e := range originalErrors {
            fmt.Printf("  原始错误 %d: %v (类型: %T)\n", i+1, e, e)
            // 可以用 errors.As 检查特定类型
            var se *specialError
            if errors.As(e, &se) {
                fmt.Printf("    检测到 specialError: %s\n", se.msg)
            }
        }
    }
    fmt.Println()

    // 使用 fmt.Errorf 包装多个错误
    wrapped := fmt.Errorf("外层错误: (第一个: %w), (第二个: %w), (第三个: %w)", errA, errB, errC)
    // 实际的错误链结构取决于 %w 的顺序和格式化字符串
    // 例如,这里更像是 errA 被 wrapped 包裹,errB 被包裹 errA 的错误包裹,以此类推(具体取决于实现)
    // 或者,它们可能被视为并列地被一个包含描述文字的错误所包裹。
    // 为了清晰,我们假设一种简单的线性包裹(虽然内部实现可能更复杂,但 errors.Unwrap 行为类似)

    fmt.Println("使用 fmt.Errorf 解包 (逐层):")
    currentErr := wrapped
    i := 1
    for currentErr != nil {
        fmt.Printf("  解包层级 %d: %v (类型: %T)\n", i, currentErr, currentErr)
        var se *specialError
        if errors.As(currentErr, &se) { // 检查当前错误或其链中的错误
            fmt.Printf("    在链中检测到 specialError: %s\n", se.msg)
        }
        // errors.Is 也可以用于检查链中的特定错误实例
        if errors.Is(currentErr, errA) {
            fmt.Println("    在链中检测到 错误A")
        }

        unwrapped := errors.Unwrap(currentErr)
        if unwrapped == currentErr || i > 5 { // 防止无限循环或过多层级
            break
        }
        currentErr = unwrapped
        i++
    }
}

运行该示例,我们将得到预期的输出:

使用 errors.Join 解包:
  原始错误 1: 错误A (类型: *errors.errorString)
  原始错误 2: 特殊错误B (类型: *main.specialError)
    检测到 specialError: 特殊错误B
  原始错误 3: 错误C (类型: *errors.errorString)

使用 fmt.Errorf 解包 (逐层):
  解包层级 1: 外层错误: (第一个: 错误A), (第二个: 特殊错误B), (第三个: 错误C) (类型: *fmt.wrapErrors)
    在链中检测到 specialError: 特殊错误B
    在链中检测到 错误A

结合上述两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

  • 如果你需要将多个独立的错误视为一个集合,并希望轻松地忽略其中的 nil 值,同时方便地一次性访问所有非 nil 的原始错误,那么 errors.Join() 是更直接和语义化的选择。
  • 如果你更倾向于传统的错误链结构,通过错误包装来添加上下文信息,并且可以接受逐层解包,或者你的主要目的是在错误信息中包含多个原始错误的文本表示,那么 fmt.Errorf 配合多个 %w 也是可行的。

Go 1.20 同时提供这两种能力,让开发者在处理多个错误时有了更灵活的选择。理解它们的细微差别,有助于我们根据具体场景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小结

Go 1.20 引入的 errors.Join() 无疑为 Go 语言的错误处理工具箱增添了一件强大的新工具。它在特定场景下——如输入验证、并行任务错误收集、defer 中的多错误处理——能够显著提升代码的表达力和用户体验,使得我们能够向调用者或用户提供更全面、更友好的错误信息。

然而,正如社区的讨论所揭示的,它并非“银弹”,更不应被滥用以取代“快速失败”这一久经考验的错误处理黄金法则。理解 errors.Join() 的适用边界,审慎评估其在具体场景下的收益与成本(如可能带来的信息过载或对 API 错误契约的破坏),是每一位 Gopher 都需要具备的判断力。

最终,优雅的错误处理,在于清晰、明确、以及在“最小惊奇”与“详尽信息”之间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errors.Join() 为我们实现这种平衡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社区讨论帖:https://www.reddit.com/r/golang/comments/1ldyywj/use_errorsjoin/


聊一聊,也帮个忙:

  • 在你的 Go 项目中,你遇到过哪些适合使用 errors.Join() 的场景?或者,你认为哪些场景下应该坚决避免使用它?
  • 除了文中提到的,你对 Go 语言的错误处理机制还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或最佳实践?
  • 你认为“快速失败”和“错误聚合”这两种策略,在设计 API 时应该如何权衡?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经验、思考和问题。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请转发给你身边的 Gopher 朋友们,让更多人参与到关于 Go 错误处理的深度讨论中来!


精进有道,更上层楼

极客时间《Go语言进阶课》上架刚好一个月,受到了各位读者的热烈欢迎和反馈。在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课程模块一『语法强化篇』的 13 讲,为你系统突破 Go 语言的语法认知瓶颈,打下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模块二『设计先行篇』,这不仅包括 API 设计,更涵盖了项目布局、包设计、并发设计、接口设计、错误处理设计等构建高质量 Go 代码的关键要素。

这门进阶课程,是我多年 Go 实战经验和深度思考的结晶,旨在帮助你突破瓶颈,从“会用 Go”迈向“精通 Go”,真正驾驭 Go 语言,编写出更优雅、更高效、更可靠的生产级代码!

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开启你的 Go 语言进阶之旅!


商务合作方式:撰稿、出书、培训、在线课程、合伙创业、咨询、广告合作。如有需求,请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与我私信联系。

如发现本站页面被黑,比如:挂载广告、挖矿等恶意代码,请朋友们及时联系我。十分感谢!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进阶课 Go语言精进之路1 Go语言精进之路2 Go语言第一课 Go语言编程指南
商务合作请联系bigwhite.cn AT aliyun.com

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博客

输入邮箱订阅本站,只要有新文章发布,就会第一时间发送邮件通知你哦!

这里是 Tony Bai的个人Blog,欢迎访问、订阅和留言! 订阅Feed请点击上面图片

如果您觉得这里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捐赠 ,加油后的Tony Bai将会为您呈现更多精彩的文章,谢谢!

如果您希望通过微信捐赠,请用微信客户端扫描下方赞赏码:

如果您希望通过比特币或以太币捐赠,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

比特币:

以太币:

如果您喜欢通过微信浏览本站内容,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本站官方微信订阅号“iamtonybai”;点击二维码,可直达本人官方微博主页^_^:
本站Powered by Digital Ocean VPS。
选择Digital Ocean VPS主机,即可获得10美元现金充值,可 免费使用两个月哟! 著名主机提供商Linode 10$优惠码:linode10,在 这里注册即可免费获 得。阿里云推荐码: 1WFZ0V立享9折!


View Tony Bai's profile on LinkedIn
DigitalOcean Referral Badge

文章

评论

  • 正在加载...

分类

标签

归档



View My St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