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开年大戏,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大电视台都在热播的由李幼斌主演的电视剧'闯关东'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贫苦的年代,辽宁卫视和山东卫视更是连播了两遍。'闯关东'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奋斗史。随着时间推移,其实各个年代都会有'闯关东'中人物的影子,我这里要说的是我的姥姥和姥爷,说说他们从江浙之地迁移到东北的真实故事,故事由我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整理而成,这些内容都是小时候姥姥姥爷给我讲的。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听姥姥给我们讲她和姥爷的旧事,因为很是好奇。姥姥今年80多了,如果姥爷没去世的话,今年也将近80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老人一般都阅历丰富。先后经历从民国、八年抗战、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各个关键时期。当然了由于姥姥和姥爷文化有限,虽身处那个年代,但是却对国事了解不多,给我们讲的大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

姥姥姥爷都祖籍江苏扬州,姥姥家家境贫苦,从小就作为姥爷家的童养媳在姥爷家做工,我估计那时姥姥也就10几岁。姥爷在家里排行老大,这样姥姥作为大儿媳妇还要照顾小弟。其实姥爷按照出生顺序并不是老大,只是因为姥爷前面的哥哥姐姐都夭折了,也是姥爷命好,到他这活了下来,他之后的弟弟们也都活了下来,姥爷的母亲一生共生养了10多个娃,存活下来的只有几个(姥爷和我说过,我记不清是几个了,至少有三个)。我在姥姥家的相册中曾经见到过姥爷的母亲的照片,那是一张黑白照片,中间一个瘦瘦的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脸上没有多少肉,都是带褶的皮了,看年纪有80多了。这位老太太活到90多岁才去世。姥姥说她的婆婆是一个很传统、很严厉,但是却特爱干净的老太太,小时候姥姥没少挨训斥,同时受熏陶,养成了爱干净的好习惯,至今姥姥的贴身衣服都要自己动手洗、每天都坚持自己收拾房间。姥爷家的家境还不错,姥爷小的时候上过私塾,写的一手好毛笔字,而且算盘打的很好,后来姥爷在银行工作也是得益于他的算盘基础。

姥姥的记忆中,扬州城水多,那时候城中布满河渠,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我没有去过扬州,不知道现在的扬州城是否依旧如此。我的大舅、我母亲以及我的二舅出生在扬州,随后因为工作调动,姥爷来到了东北。姥姥在扬州又待了两年后,也跟着姥爷走上了'闯关东'之路。

按照姥姥的话:当时她背着还在襁褓中的我二舅,只身一人来到东北的陌生小镇-海城,随身连根筷子都没带,生活之苦可想而知。开始组织还没有给姥姥安排工作,姥姥就自己先找了份保姆的工作-给一家知识分子家庭做保姆,一个月15元。数九寒冬,姥姥每天都要早起并步行到雇主家做早饭。后来经组织上协调,姥姥终于有了正式工作,进入了一家国有陶瓷厂,姥姥说她在厂子里砸大石头,运大石头,我想应该是陶瓷工艺中的材料预选工作吧,这种老爷们儿干起来都费劲的工作,姥姥硬是每月都拿一等绩效奖,奖金好像是18元,奖金用来补贴家用,没办法,姥姥说那时候工资太少,孩子多,吃穿住行哪不需要钱。在那样的贫苦年代,我姥姥应每年都拿先进生产者和先进生产班组奖,镇劳模、鞍山市劳模也是常拿的奖。姥姥的想法是:作为一个独自在东北生活的南方人,如果不在工作上有所建树,会让本地人瞧不起的。由于姥姥在工作上的过多投入,家里少有人照看,只能大的孩子照看小的。那时姥姥除了我母亲外还生了一个女儿,姥姥平时忙,姥爷在外地工作,没法照看,白天就让我母亲照顾妹妹,我母亲当时还是个孩子,除了自己玩,哪知道照看妹妹啊,结果有一天小孩儿发了高烧,等姥姥下班回家后,小孩儿已经不行了,并最终夭折了。说起这件事,姥姥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个孩子。

再说说我姥爷,姥爷本来是在银行(信用社)工作的,姥爷很单纯,没什么心眼儿,有一次出差,姥爷想给孩子们买了点好吃的带回家,而当时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就用公款买了,并计划回家后再还上公款,结果这件事被人告发,那时候的确是有小人的,姥姥为了这件事没少埋怨姥爷,到今天姥姥还心有余悸。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一点点小错误,就让姥爷进了监狱,当然时间不长,今天的人如果听到这个故事一定都会感到惊讶,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确是事实。释放后的姥爷先待业,直到后来大连铁路局招工,姥爷才重新上岗,在铁路大修段工作,每天也是风吹日晒的在外面,而且常年工作在外,无法回家照看。家里的大小琐事都压到了姥姥一个人的肩上。

生活一直这样继续着,国家先后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三年自然灾害那段时间,那真是苦上加苦,按照姥姥和我母亲的说法,那时候根本就吃不饱,每个月凭票领得供应粮几天就吃没了,到后期干脆就是断粮了。姥姥四处到邻居家借粮,给孩子们做完饭后,自己一口不吃,然后就上班。中午吃饭时,姥姥就吃别人的剩饭,当时厂子里也有很多好人,看到姥姥的情况主动拿出吃的给姥姥,在那种吃不饱的年代,姥姥的工作依旧没有落下,依旧拿着先进生产者。当时本地人其实也是没有多少供应粮的,但是当地人有土地,自己可以种一些粮食和蔬菜,吃饱应该没有问题。

文革期间,姥姥和姥爷走着'低调和听话'路线,所以10年文革也就平安无事。但是文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姥姥和姥爷都是心知肚明的。学校停课、批斗老师、批斗当官的,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姥姥说当时文革斗争分为'文斗'和'武斗','文斗'还好,也就是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带着大帽子,站在高处,低头认罪,被人数落的人;'武斗'是电视上少见的,当时每个地方都有多个政治派别,各派别之间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持械群殴,在'武斗'中死了的、伤了的人估计政府都没有统计数字。我大舅曾经文革期间到过沈阳,他说当时有很多武斗中被害的人就曾被埋在当时的东北大学前面的南湖湖边,后期城市建设过程,坟墓被迁走了。其中在'武斗'中惨死的人年龄最小的还不到20岁。今天的我们真的不敢想象当年的人是那么的疯狂。

1975年,姥姥再次经历了一次大灾难-海城大地震,初中或高中地理我们都学过,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预报成功的地震就是海城大地震,当时我大舅已经结婚,单独居住;我母亲下乡了,我二舅参军了,姥爷依旧工作在外;老舅回扬州老家了,只有姥姥带着我三舅在家。姥姥说:当时街道和厂子都通知了近期有地震,让各家各户都准备一些吃的喝的,晚上尽量不要回屋子住,有一些在外市有亲戚的本地人早就投靠亲戚去了。地震的预报和通知工作早在地震前10多天就开始发布,大家都知道了要地震,也都做了预防,但是地震却始终迟迟未到。2月份的北方正是冷的时候,又逢农历春节,神经紧绷了今天后,大家纷纷放松了警惕。2月14日这天一早,街道就发出预报说那天晚上很有可能发生地震,让各家各户都做好准备。姥姥让三舅去买些吃的,然后就去厂子开会了,那时候是非常时期每天都要开会。大家的神经一直紧绷到晚上,地震一直没有发生,家里就姥姥和三舅,那时候也没有电视好看,姥姥放好被子,正准备睡觉,这时地震发生了,时间定格在:1975年2月14日19时36分,西方的情人节。三舅拽着我姥姥就往外面跑,按照姥姥的回忆,当时外面一片漆黑,黑的可怕,耳中是巨大的轰鸣声,脚底下左晃右晃的,远处冒出明亮的地光,震了一段时间后,外面全是烟土,哭声喊声不绝于耳,房子都倒了。第二天救援的军队到了,物资到了,直升机在头顶轰鸣,姥姥是军属又是劳模,上面给姥姥发了棉被棉衣和一些食品。事后,厂子里开了表彰大会,表彰我姥姥在灾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逃到其他地方,坚持每天到工厂开会,组织灾害防范工作。姥姥告诉我:她当时不是不想走,是没有地方可以走,北方一个亲戚都没有。

海城是一个地震高发区,记得2000年初,也是在春节前,当时我在进行紧张的高考复习,海城就连续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地震,地震都发生在白天,我们还在课堂上上课,地震就发生了,包括老师在内,大家都往外跑,顶棚上的电灯刷刷的往下掉,很是恐怖。大家都站在操场上不敢回教室,校领导请示了市地震局和市政府,决定放假。事后,才知道震中不在市内,而是在周边的一个小村子,那个村子几乎被摧毁。这才是5级地震,75年的那次可是7.3级,够恐怖。

1976年,也注定是一个中国人值得记住的年份,四人帮被粉碎、总理、主席先后与世长辞。当时的人们对总理和主席那是相当的崇拜。姥姥回忆说:当时广播中听到主席去世的消息,就不由自主的哭起来,就觉得主心骨没了,天塌了似的。主席去世那天,你站在大街上,你就能听到满城都是哭声,用现在的话,那是相当的壮观,是否空前不得而知,但是绝后是肯定的了。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出生了,按照现在的时髦词汇:我也属于'80后'。辛苦和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姥姥和姥爷也都退休了,此时子女都已经成家了,一大家子算是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儿。退休后的老两口儿担负起给子女照顾孩子的重任。我和我二姐(二舅的女儿)是同龄人,从有记忆起我和二姐就一直待在姥姥家。姥姥说那个时候家里为数不多的细粮都给我们两个吃了,大人们依旧吃着粗粮。当时姥姥家有一个小奶锅,煮一小锅大米稀粥,姥姥在中央,我和二姐在两边,姥姥一人一口的喂我们吃饭,当时我还不到两岁。记忆中,退休后的姥爷就是一直在市委大院做看门老大爷,来人登记,晚上每隔一天一个夜班。活不累,很轻巧,也省心。姥爷是一个心宽的人,家里的事都是姥姥一个人操劳,所以在家里姥姥就好比红楼梦里的'老祖宗'说一不二,姥姥也是我们一大家子的主心骨。等我和二姐长大一些了,姥姥上街也带着我们。让姥姥记忆深刻的是带我们上街买菜。每次上街买菜,姥姥都拎着一个小筐。左手拉着我,右手拉着我二姐,边走还边嘱咐:上街不准乱跑,跑丢了就让坏人捡走卖了,就再也看不到姥姥了。我很听话,小手紧紧攥住姥姥的手。北方的冬天甚是寒冷,但姥姥说我的小手可热乎了。

姥姥得过两次重病,都是脑血栓,两次都差点要了命,可姥姥都活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姥姥目前很是健康,大脑很清晰,记性也很好。但脑血栓后遗症也让姥姥的一只腿不像正常的那么有力;而且由于年轻时作重劳力,有一些'吸肺',气管不是很好,总是咳嗽外;另外年龄原因,姥姥有些驼背。

上学之前,我和二姐一直都是姥姥和姥爷带大的,所以我和二姐对二位老人的感情特深。后来二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还不够岁数,但是由于习惯了天天和二姐一起玩,所以我也要上学。就这样,和小学校长反复交涉之后,我终于被同意进入学校试学,试学的含义就是:如果发现跟不上,就必须退学,到年龄再来。结果我的表现很好,也就提前一年上了学。当时正好学校成立了一个小班,那个班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比那届学生小一岁。上学后,每天中午都到姥姥家吃午饭,每天放学后,都先到姥姥家告诉姥姥我放学回家了,姥姥也总要关心的说一句:"路上车多,左右看看再过马路",就这样一直到小学毕业。

1994年,姥姥和姥爷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并开始了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两口幸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006年12月份,姥爷因患癌症离开了我们。姥姥说:以前虽然生活苦了点,但是感觉很幸福;姥爷的去世是她遇到的第一件感觉悲伤的事情。我很能理解姥姥的心情,掐指算来,姥姥和姥爷在一起生活都近70年了,从姥姥第一天进入姥爷家做童养媳一直到现在,突然再也看不到姥爷了,心里的那种滋味儿可想而知。按照现在的说法:姥姥和姥爷都可以过白金婚了。

姥爷去世后,姥姥有些孤单,虽然有我舅妈常年照应。子女都有自己的家,我这辈儿的孙子孙女又有事业和家庭,想到这里总是心怀愧疚,这次春节回家,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初七我都尽量陪伴在老人身旁,给姥姥一些安慰。

从'身无分文'到缔造出我们这个大家庭,两位老人付出了太多太多,在这里我只能祝愿姥姥身体一直保持健康,能看着这个大家庭枝繁叶茂的一直繁衍下去;如果姥爷在天之灵也能看到这些的话,他也会欣慰的。

© 2008, bigwhite. 版权所有.

Related posts:

  1. 我的姥爷
  2. 姥爷走了
  3. 7、80年代我们都在玩什么
  4. 博客无欲,乐在其中
  5. 国家出台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规定